“三星关闭惠州工厂,转移到越南或印度市场,是必然的趋势。”7月10日,一名手机配件生产商李明(化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此前一日,惠州三星电子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份企业招聘宣讲会通告,从7月10日开始,伯恩光学、比亚迪、光弘科技、TCL通力、德赛电池等将举办招聘活动。
这被业界看作是三星惠州工厂大规模裁员的先兆。
2018年12月,三星关闭了位于天津的智能手机工厂。今年6月,三星电子表示正在调整位于惠州市的工厂手机产量。种种迹象表明,三星在中国的最后一家工厂离关闭或已不远了。
“大概率会在9月。”深圳一名手机产业链供应商陈华(化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出于人工成本的考量,一些企业考虑迁往东南亚。
关厂势在必行
在惠州三星电子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那篇招聘宣告的文末留言中,有疑似三星惠州工厂员工的评论称:“感谢公司为我们做的一切,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合适工作,加油!加油。”
“企业为员工寻找新的工作岗位比较少见,这说明三星已经开启了裁员、关闭惠州工厂的计划。”李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
李明是一名生产手机配件的企业老板,此前也是三星惠州工厂的上游供应商,为三星手机生产外观塑料配件。据其介绍,一年多前,三星惠州工厂要求他把公司搬到越南去,但他没有同意,最终也因此终止了与三星方面的合作。
“三星早就启动了相关产业布局,将配套供应商企业相继转移到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国家。所以,三星惠州工厂关闭、搬离是必然之举。”李明表示。
今年6月,三星电子称,由于中国市场竞争加剧,公司正在调整位于中国惠州市的工厂的手机产量。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三星惠州工厂正在启动裁员计划,裁员以自愿为前提,并非强制,将向自愿离职的员工提供补偿。
据了解,惠州三星工厂成立于1992年,1993年正式投产,是三星在中国的主要生产基地。自去年12月三星关闭位于天津的工厂之后,惠州三星工厂成为三星在中国的最后一个手机生产工厂。
记者就惠州工厂一事致电惠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惠州工厂运营主体),但对方电话一直处于通话中,亦采访了三星手机中国区相关负责人,但截至发稿前并未收到回复。
或为降低成本
针对三星或将裁员、关厂一事,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丁道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三星在中国市场的产量和销量逐渐降低,为了节约成本,启动裁员和关厂是正常的商业逻辑和节奏。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为20%。短短5年时间,该数据已跌到1%以下。市场调研机构IDC数据显示,2018年,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334万部,市场占有率仅为0.8%。
另一方面,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也促使一些跨国企业逐渐将目光瞄准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市场。
陈华对记者表示,在惠州,一名普通工人的人工成本不会低于4500元/月,而在越南,研究生学历的新职工月薪大约为1800元,其他普工则在1200元-1500元之间。印度人工成本略高于越南,大约为2000元左右。这意味着,单从人工成本来考虑,中国至少是越南的3倍,是印度的2倍。
“目前,电子类产品大多趋于同质化,生产材料、设备等成本基本相差不大,整体产品的利润率也并不高,那么能多控制一点人工成本,就意味着企业的整体净利润要高一些。这是企业盈利导向的必然选择。”陈华称。
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市场份额和人工成本的考量之外,三星目前将印度市场置于重要战略地位,将工厂迁往印度或越南,遵循了建厂的就近原则,同时也将降低物流成本。
上游企业受冲击
对于三星等跨国企业将工厂迁往东南亚地区的举措,孙燕飚称,将对其上游供应链企业造成较大影响。“核心企业的迁离,将给一些中小企业的经营带来冲击。”孙燕飚表示。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作为三星手机生产精密结构件的直接供应商,广东劲胜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三星手机工厂的变动而发生了较大的业绩变化。
▲劲胜智能2018年四个季度经营业绩对比 数据来源:2018财报
2018年财报显示,劲胜智能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14万元,第二季度为1889万元,处于增势状态;到了第三季度,净利润骤降为-1.28亿元,第四季度更是降至-27.64亿元。
▲劲胜智能2016年-2018年业绩对比 数据来源:2018财报
另一方面,将其近三年净利润进行对比发现,2016年,劲胜智能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1亿元,2017年为4.61亿元,到了2018年则降为-28.66亿元。
劲胜智能在财报中阐明了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一,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行业竞争激烈,存货变现预期整体趋弱;其二,2008年至2017年,一直为公司第一大客户的三星将产品生产制造基地和采购体系转移至越南等国家和地区,2018年下半年三星陆续停产了天津和深圳工厂手机业务,大幅减少惠州工厂产量。到2018年第四季度,三星停止了与劲胜智能消费电子金属精密结构件业务的合作。
孙燕飚称,大企业的战略转移将给众多上下游企业带来一系列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