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公司最根基的力量,只有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才能让员工认同,更加愿意为公司作出贡献。
苹果公司:说起苹果,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乔布斯。乔布斯的性格极其自信甚至有些自负,他乐于颠覆传统,我行我素,这种特质也影响了整个苹果公司的文化,甚至影响到了苹果产品的用户。乔布斯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他对市场的趋势和用户的需求具有极其敏感的神经,所以苹果公司总能在赶在其他竞争者之前开发出好的产品。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创新文化已经深深的驻扎在苹果公司的每位员工的心中。但与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创新不同,苹果不创造新的市场,而是致力于改善在已经出现在市场中的产品。正如它不是第一家生产手机的企业,却用一款iPhone颠覆了整个手机行业。
小米公司:小米的创始人雷军说过,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而参与感就是“台风”。在创办小米之初,雷军就十分重视参与感,它提出要把小米办成一个像小餐馆一样,能让用户参与进来的公司。老板跟每个客人都是朋友。这才是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方式。这个想法在后来的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强调用户的参与感可以创造出好的产品,并且可以得到用户正面的口碑传播。于是在小米后来的发展中,一直延续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念。通过让用户与公司员工进行零距离接触,并参与到MIUI系统以及其他的重要设计中来,小米聚集了很多“发烧友”。这些人成为了小米的忠实粉丝,为小米进行了大范围的良好口碑传递,并且在不断吸引着新的用户参与其中。
优势比较:通过对苹果和小米创始人和企业文化的简单描述,可以看出二者的优势源泉差异巨大,刚好处于两个方向。苹果公司利用企业人员自己的思考,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美学的极致追求,使自己始终走在竞争对手前面。他们也从不进行市场调研,因为有些需求是消费者自己都尚未察觉的,他们认为应当由公司来驱动市场。而小米恰恰相反,小米的文化是,和用户做朋友,最大限度的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当中来,让消费者在他这里完完全全的实现所有他们想要的功能和产品。在小米看来,应当由市场来进行驱动,完成用户愿望和用户维持良好的关系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
2、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最高层的计划指示,也是将每个企业与竞争者区别开的重要因素。
苹果公司:仔细分析苹果公司一路以来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它在低成本,差异化和目标聚集方面都有涉及。首先,苹果公司将大量生产环节的活动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代工厂,如富士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生产成本;第二,苹果公司的创新能力一直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其生产的产品总能领先对手颠覆整个市场,吸引一大群忠实的追随者,这种领先于行业的创新正是差异化的表现;第三,苹果公司从来不妄图占领所有的市场,而是对已经选定的市场和产品进行深入挖掘,使每个目标中的需求都能得到充分开发。如乔布斯回归公司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减少产品数量,简化产品设计,聚焦关键功能,就是其聚集战略的体现。
小米公司:反观小米的经营历程,可以了解到它主要应用了低成本和目标聚集战略。小米的MIUI系统开发和一些其他的设计工作是在大量的用户参与下完成的,真实在公司任职的开发者数量并不多,这为小米节省了大量的技术开发成本,其次,小米的营销手段主要通过口碑和自媒体,这也减少了传统的广告费用带来的成本。在目标人群方面,小米初始的定位就是中低端手机,瞄准的是市场上2000到3000元的手机没人生产的空白,借助用户参与的经营方式,吸引了众多年轻的发烧友。
优势比较:通过对苹果和小米战略层面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他们优势源泉的异同。首先,二者都涉及到了低成本战略,但是苹果公司主要节省了在生产环节的成本,而小米公司则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节省了在开发和营销环节的成本。再者,在聚集战略上,苹果公司的主要目标人群是追求时尚,极力想要表现自己个性和地位的玩酷一族。而小米瞄准的则是,经济实力没那么优秀却对技术有着疯狂热爱的年轻人。最后,苹果由于其优秀的创新能力,在产品的差异化上也具备了更多的优势。
3、企业运营
企业的运营方式与企业战略相适应,也是提高效率和稳固市场地位,超越竞争者的重要因素。
苹果公司:一直以来,苹果公司都致力于打造属于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降低对外界的依赖,始终坚持着软硬并重的路线,形成了iPod+iTunes、iPhone +App Store及iPad+iBook Store三大商业圈,构成了苹果的庞大商业生态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苹果公司与众多唱片公司、第三方开发者和出版厂商等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向用户提供多样化、高品质的内容服务。用户也很容易被“锁定”在苹果的这一大系统之中。苹果公司不是音乐播放器和手机的创造者,但是却抓住了用户的需求对产品进行升级,是顾客价值再造的过程,随后打造自己的商业系统,发展成了企业价值再造。
小米公司:同样,小米公司也不是手机的创造者,但是它也经过了顾客价值再造到企业价值再造的过程,它精确的找准了市场上2000到3000元价格的空白,并且找到了这个价格区域内消费者的特点,开放了MIUI的编辑权限,吸引了众多的发烧友参与进来,不仅根据用户的需求定制功能,甚至直接让用户自己制作自己想要的系统。对于用户的调研不是每月每季度,而是每天都在和用户交流。除了手机之外,也已经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小米生态链。
优势比较:通过对比两家公司的运营方式可以看出,两家公司虽然都不是现在主营业务产品的创造者,但却都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重新改造了产品的形式来吸引自己的用户。不用点在于,苹果公司对产品升级的灵感来自于公司对市场和消费者敏锐的观察和感知,并且改善了和其他供应商,运营商等传统的联合方式。而小米公司更多的将开发权限开放给用户,让用户自己亲手来实现自己的需求,并且做到了每天都能和用户进行零距离的即时沟通。
四、组织结构
一个好的组织结构可以让公司内部更加流畅的运行,同时也需要适应公司的文化,战略和运营方式。
苹果公司:苹果公司曾经历过组织结构冗余带来的混乱,后来经过乔布斯的调整,大大提高了组织的管理和效率。首先,由于苹果公司广泛的经营范围,采取了分区管理的方式。在每个分区内部,采用精简的方式,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底层与管理层的沟通距离。员工分工上采取精细分工的方式,每个人的任务都有清晰的界限,每个任务都有“直接责任人”,沟通模式大多采取轮式沟通,达到了迅速反应的目的。
小米公司:为适应用户的离散化,小米公司采用扁平化的三层组织架构,第一层是公司合伙人,第二层是各部门的主管,第三层就是普通员工,且每个小团队的员工一般不超过10个人。小米公司不像其他公司那样随着自己业务的开拓而增加新的部门,而是将大多数的业务都“打包”给了生态链。这样的组织结构充分鼓励了工程师的创新精神,任何想法很快就能和上级分享,而不需要通过层层汇报。另一方面,雷军曾提出,扁平化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保证一线产品的质量。这样的结构实现了研发人员和用户的零距离接触。
优势比较:在组织结构方面可以发现,苹果公司和小米公司都采取了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不同之处在于,苹果公司由于其广阔的经营范围,对自己的产品经营划分了不同的区域,因地制宜的对不同的地区进行管理,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扁平化的管理,并且采取的是轮式沟通方法。而小米的扁平化特点是,鼓励了员工的创新行为,并且真正实现了和用户的零距离沟通,让研发人员和用户进行直接交流,快速的接收用户的反馈并对产品做出及时的调整。
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米和苹果在各自企业的各个因素中有发挥了各自的优势,虽然具体模式不同,但都因为适应自己公司的理念和经营环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