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集团是一家具有改革特色的央企,始终坚持改革为先,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别是近年来进一步深化混改企业转化经营机制,不断探索企业机制再创新,持续提升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7.7%,净利润年复合增长45%。
2019年12月,中国建材集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方案获批。2020年,中国建材集团提出集团和总部两个“4335”指导原则,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助力材料行业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深化改革的春潮中绽放先机。
坚持党建引领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表示,中国建材探索提出的指导原则,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的管好资本、健全治理、激励约束、强化监督等要求融合、内化为集团的管理要求,为中国建材推进改革、深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中国建材集团总部成为改革发展“火车头”,负责战略管控、资源配置、资本运作、风险管理和党的建设,牵引集团的发展方向;集团通过公司治理纽带、通过派出董事联结每一个成员企业,实现“管资本”,让成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充分释放经营活力、创新动力,在集团划定的跑道上奋力奔跑。
通过管好资本、管好股权,中国建材集团与各成员企业形成了“动车组”模式的活力组织,实现了整体素质的提升和持续高质量的发展。通过深入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中国建材跃居全球建材企业榜首,水泥、石膏板、玻璃纤维、风电叶片、工程服务等7项业务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多项业务规模国内领先。
作为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建材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差异化管控方式,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混改企业党建模式。
周育先表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关键之年,企业应该适时放开股权,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优化业务布局
中国建材通过建立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科研优势机构的资本支持,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助力材料行业科技自立自强。
据了解,中国建材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实现了疫苗药用玻璃、柔性折叠屏玻璃、超薄电子玻璃、高性能碳纤维、锂电池隔膜、人工晶体等一大批新材料产业化,打破了国际垄断,展现了作为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国家队实力与担当。
“过去一年极不平凡,我们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需求波动等影响,奋力拼搏,全面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业绩再创新高。”周育先说。
近年来,中国建材不断自我优化,发力资本运作,持续夯实“三足鼎立”业务格局。按照“业务归核化”原则,有序推进水泥、新材料、工程技术服务等业务整合,大幅提升协同效益。
中国建材也在加快清理退出在非优势业务的资本配置,开展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剥离专项治理。有序退出现代农业、光伏电站等非主业企业,缩减非主业贸易额超过110亿元。
创新管理机制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周育先认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及高度的国企责任,铸就了中国建材集团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也激活了企业的内生动力。“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宜业尚品、造福人类’新目标,中国建材集团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提出‘材料创造美好世界’的企业使命,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为此,中国建材加快管理机制创新,积极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集团经理层成员全面签订任期制和契约化协议;所属“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等改革专项试点企业率先实现任期制和契约化。
目前,中国建材正在全级次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能否坐得住,契约说了算”“干得好不好,指标说了算”“收入多与少,业绩说了算”成为高层管理人员共识。
此外,以市场化用工引入“赛马”机制。中国建材建立了员工公开招聘、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等制度,“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已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
中国建材还制定了中长期激励约束指导意见,明确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超额利润分享、员工持股等8类激励工具,正在推进应用,使科研人员、骨干员工与企业的利益深度联结,“要我干”变成“我要干”,用激励约束机制凝聚人心。
财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信德新材实现营业收入约为3.49亿元,同比下降19.13%;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2199.1万元,同比下降71.99%。据了解,信德新材主要从事负极包覆材料产品的研发、生...[详细]
8月25日,宁波建工发布了2023年半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1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详细]
8月23日,瓷砖行业龙头企业东鹏控股披露2023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业绩高增长,营业收入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28亿元,同比增长15.83%;归母净利润3.84亿元,同比增长224.8...[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