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系汽车三巨头——梅赛德斯-奔驰、宝马集团、大众集团相继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在高昂的电动化转型成本等因素影响下,其业绩集体承压。
业绩集体承压
大众集团财报显示,2025年前9个月,大众集团营业收入为2387亿欧元,同比微增0.6%;营业利润为54亿欧元,同比下降57.8%。其中,第三季度营业亏损为12.99亿欧元,2024年同期营业利润为28.33亿欧元;第三季度净亏损为10.72亿欧元,2024年同期净利润为15.58亿欧元。
大众集团旗下保时捷汽车的业绩表现引发市场关注。2025年前9个月,公司营业收入约为268.6亿欧元,同比下降6%;销售利润仅为4000万欧元,同比大幅下滑99%。仅第三季度,保时捷公司亏损就达到9.66亿欧元。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业绩同样下滑严重。其官方财报显示,集团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321.47亿欧元,同比下滑6.9%;营业利润断崖式下跌,仅为7.50亿欧元,同比大幅下滑超七成;税后净利润为11.90亿欧元,同比下滑30.8%。前三季度,集团净利润为38.8亿欧元,同比减少约五成,其中汽车业务销量、营收和利润均出现下滑。
分区域看,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在欧洲营收仍保持增长,但在北美和亚洲市场均难掩颓势,其中,北美市场营业收入为82.77亿欧元,同比下滑9.4%;亚洲市场营业收入为72.34亿欧元,同比下滑22.3%。
宝马集团的业绩相对较为稳健,不过部分指标也出现同比下降。第三季度,宝马集团营业收入为323.14亿欧元,同比下降0.3%。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合计999.99亿欧元,同比下降5.6%。前三季度集团税前利润合计80.56亿欧元,同比下降9.1%,其中,第三季度为23.29亿欧元,上年同期为8.38亿欧元。宝马集团在财报中表示,预计2025年汽车业务板块的息税前利润率仍将保持在5%-6%区间,全年总交付量有望实现小幅增长。
关键市场拖累销量
分地区看,梅赛德斯-奔驰、宝马集团、大众集团三家汽车巨头都在稳住欧洲区销量的同时,力争在北美、亚洲等市场尽可能减少损失。
以宝马集团为例,第三季度,宝马集团交付量近59万辆,同比增长8.7%;前三季度交付量达179.57万辆,同比增长2.4%。其中,前三季度欧洲市场交付量同比增长8.6%,美国市场交付量同比增长9.5%,但部分亚洲国家交付量同比下滑幅度明显。
梅赛德斯-奔驰第三季度乘用车销量为44.15万辆,厢式车销量为8.38万辆,分别同比下滑12%和3%。新能源车型表现相对亮眼,前三季度销量为9.63万辆,同比增长10%。从市场区域来看,欧洲销量为16.08万辆,同比基本持平;北美洲销量为8.00万辆,亚洲销量为17.55万辆,同比均明显下滑。
大众集团前三季度全球销量为658万辆,同比增长1.8%;第三季度,集团汽车交付量为219.9万辆,同比增长1%。从区域市场来看,集团在欧洲、南美、南非等市场销量均处于增长态势,而北美市场及亚太市场销量则出现同比下滑。
新能源转型进度不齐
除区域因素外,极高成本的新能源转型让几家国际车企痛感明显。
梅赛德斯-奔驰在财报中表示,当前的市场环境仍充满调整空间,集团正积极推进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聚焦用户需求打造更好的产品,预计相关措施将到2027年全面展现成效。
大众汽车相关负责人在三季度电话会议中表示,电动汽车产能爬坡实际上稀释了集团营业利润率。纯电动汽车份额提高和相应产品在不同市场中的差价,对公司产生了约30亿欧元的负面影响。
保时捷于9月宣布推迟部分纯电动车型的推出,延长多款燃油和混动车型市场生命周期。公司预计,到2025年底,这一战略调整带来的总投入将高达31亿欧元。此外,基于内部电池生产计划终止,相关重组措施带来约27亿欧元的额外支出。
宝马集团的电动化战略则在加速。前三季度,宝马集团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10.0%,占集团总销量的18.0%,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在内的电动化车型整体占比提升至26.2%,体现出其对“技术开放”战略的坚持。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宝马计划于2028年推出氢燃料电池车型,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我们期待推动氢燃料电池技术在乘用车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近日,德系汽车三巨头——梅赛德斯-奔驰、宝马集团、大众集团相继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在高昂的电动化转型成本等因素影响下,其业绩集体承压。分地区看,梅赛德斯-奔驰、宝马集团、大众...[详细]
11月5日,乘联分会发布10月汽车市场销量数据,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238.7万辆,同比增长6%;新能源车市场零售140万辆,同比增长17%。当日,赛力斯港股上市、小鹏Robotaxi发布、京东“国民好车...[详细]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世界主流车企赴约参展,带来了全球智慧出行和新能源领域的前沿科技,成为进博会上一道特别的风景。记者在现场采访发现,“全勤生”一词在本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