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企业报道>> 专栏>> 评论•观点>>正文内容

市场观察:“小米格力10亿赌约”迎来终局 过程重于结果

2019年03月22日 来源:北京日报

雷军、董明珠的“10亿赌约”近日迎来终局——据媒体报道,过去一年小米营收约1749亿元,而格力的数字是2000亿-2010亿。一时间,“雷军输了”成了舆论热点。不少网友感慨,追了5年的“瓜”终于“熟”了。

把时针拨回2013年,在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雷军和董明珠以5年为期“赌下10个亿”。“10亿”虽是戏言,但几年间,小米与格力谁将笑到最后一直为企业界及“吃瓜群众”津津乐道。这一赌约之所以备受关注,除了天价的噱头以及名人效应,根本上还是大家对于两家公司的模式之争充满好奇。格力是传统制造业的骄傲,小米则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二者的比拼被看作是工业制造与互联网经济的比拼。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小米模式、格力模式谁更胜一筹,人们希望能从这个小切口窥见答案。

如今胜负看似已经有了结果,但分析过程远比盯着数字输赢有意义。从发展轨迹来看,两家企业后续的较量早已跳出了当年模式之争的语境。小米以线上“销售神话”起家,但营销策略极易复制,谈不上核心竞争力。近些年,小米愈发注重提升技术实力,风风火火闯进物联网、智能制造领域,打响了“小米智造”品牌。再看格力,虽然家底够厚、体量庞大,但为了应对形势变化,在发挥研发优势、走家电多元化路线的同时,全面发力线上销售,“9万员工都开通了微店”。不难看出,这一纸赌约与其说是两家企业的较量,不如说是传统与新兴企业之间的互相借鉴学习。实际上,所谓模式之争不过是路径不同,“小米智造”“格力制造”都成为中国制造不可或缺的力量。

以更大视野来看,两家企业在竞争中的蜕变其实是中国制造升级换代的缩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制造总被贴上“低端”“廉价”之类标签,工业更是给人“傻大黑粗”之感。而今,这一刻板印象正在被打破。其中的催化剂,既有核心技术的突破,也有前沿科技的支撑,更离不开基于“互联网+”的模式创新——传统制造业正学着从互联网催生的新模式中找寻突破口,新兴产业不再是只要往风口一站就能飞起来,关键还是要自己长出翅膀……这何尝不是一种提醒,产业发展中,不必纠结于新与旧、轻与重。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要打破桎梏、放下包袱,积极取长补短、融合创新。

格力赢了,小米也赢了,而他们所共同见证的,正是中国经济5年来的成长蜕变,产业更实、模式更新,稳扎稳打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责任编辑:郑伊丹
相关推荐
电力央企上演新能源资产分拆上市热潮 扎堆IPO为哪般

电力央企正在上演一股新能源业务独立上市的新风潮。据澎湃新闻观察,由于具有公共事业属性,传统电力行业整体估值长期偏低。央企分拆新能源的目的,是为了大幅提升估值及融资能力,借力资本...[详细]

中国股市能否动如脱兔?

中国股市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融资平台和资源优化配置平台,在稳增长、稳投资、促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要积极支持扩大内需,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民营企业、房地产发展模...[详细]

促消费扩内需的底气从哪里来?

金融促消费动力充足。央行和银保监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促进消费。比如,央行提出推动降低个人消费成本,增加居民消费能力;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围绕教育、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加...[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