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企业报道>> 专栏>> 评论•观点>>正文内容

“翻新屏”冒充“原厂屏”:还敢在平台上修手机吗?

2019年07月30日 来源:新京报

与其说一些平台是做正经的维修业务,倒不如说是打着维修的名义搞“配件倒卖”。

一台iPhoneX的屏幕,维修费用400元,而客户旧屏幕在市场上再卖700元,一单利润就能超1000元——看了新京报的报道,才知道原来“修手机”比“卖手机”利润高多了。

新京报记者近日卧底国内两家手机O2O维修平台“闪修侠”和“极客修”,以“维修工程师助手”的身份暗访调查,发现“一拆一装”背后存在诸多套路。

套路一:“素人变专家”,没有任何维修经验的人培训10天,就能做上门维修的工程师。

套路二:“狸猫换太子”,以“原厂品质”的名义给客户换低价组装件、翻新件。

套路三:“小病大手术”,一些工程师在维修过程中,故意夸大配件问题,过度维修。

套路四:“二手成全新”,替换下来仍完好的原厂配件,被以“原厂件”的名义卖给新客户。

真可谓“不下水不知水深浅”,看起来简简单单的手机维修,竟然藏着这么多“生钱之道”。与其说平台是做正经的维修业务,倒不如说是打着维修的名义搞“配件倒卖”。

维修平台和维修师傅们,指着这些套路赚钱,服务质量自然也难以保证,以至于换上翻新配件的消费者们在维修后频繁出现闪屏、漏光、失灵等问题,不得不一遍遍返修,直到耐心耗完,直接换新。

有信息不对称的地方,就免不了有人想方设法地收消费者的“信息税”。尤其是手机、电脑这些智能产品,内部设计越来越复杂、信息鸿沟越拉越大,一块屏幕是原装、原厂还是翻新、组装,普通人很难分辨。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消费者遇到问题只能求助于专业机构,被动接受对方给出的方案。

从新闻报道来看,一些维修平台背后还有庞大的手机配件回收、翻新产业的支撑。把用户拆下来的配件翻新再卖给新用户,两头收费、一本万利。

平心而论,一些配件若仍有使用价值,对其回收再利用未尝不可,但整个流程应该在透明、合理的市场环境中进行,价格要与价值相匹配,不能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术误导消费者。

说白了,对一些O2O维修平台来说,消费场景虽发生在线上,但其本质仍不过是“小作坊”,充满了混乱和狡黠。这种荒蛮与手机维修的百亿市场显然不相适应,也不该是主流,但遗憾的是,目前消费者知道的太少、选择也太少。

而手机维修行业要走出混乱,一方面要靠“投诉-监管-修正”的外部力量,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加强乱象治理和处罚,将其拉入正轨;另一方面,还是要靠市场的进一步敞开和发育,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中介作用,让配件来源可溯、人员资质可查、维修过程可监督,用透明的信息搭建消费者和服务者之间的信任桥梁——倘若市场还未长大就已变形,消费者和参与者都将是输家。

 

责任编辑:郑伊丹
相关推荐
电力央企上演新能源资产分拆上市热潮 扎堆IPO为哪般

电力央企正在上演一股新能源业务独立上市的新风潮。据澎湃新闻观察,由于具有公共事业属性,传统电力行业整体估值长期偏低。央企分拆新能源的目的,是为了大幅提升估值及融资能力,借力资本...[详细]

中国股市能否动如脱兔?

中国股市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融资平台和资源优化配置平台,在稳增长、稳投资、促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要积极支持扩大内需,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民营企业、房地产发展模...[详细]

促消费扩内需的底气从哪里来?

金融促消费动力充足。央行和银保监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促进消费。比如,央行提出推动降低个人消费成本,增加居民消费能力;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围绕教育、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加...[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