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企业报道>> 专栏>> 评论•观点>>正文内容

没收到设备却欠下7000万,咋看也不像“医疗扶贫”

2019年07月31日 来源:新京报

数十家医院无端背上千万债务,是真正的医疗扶贫还是以扶贫名义“蹭热点”,以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医院为特定对象,大行诈骗敛财之实,有待相关部门及时介入严查。

▲7月9日,几十名医院负责人在西安商讨上诉事宜。

本想着不出钱得设备,不料设备没到手,催债的却来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正在全国数十家医院上演。

据新京报报道,2017年6月,四川省江油市中医院与北京远程京卫医院管理有限公司(简称“远程京卫”)、宝信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简称“宝信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合同,约定由远程京卫提供医疗设备,宝信公司提供设备款,江油市中医院分3年付清所有租金。

不料,事后医院并未收到设备,却被宝信公司起诉要求支付租金,西安中院一审判决宝信公司胜诉。有此遭遇的并非独一家,全国七八十名医院负责人最近陆续都收到了西安中院的相似判决。

医院不出人、不出钱,只出场地,设备由远程京卫搞定,钱交给宝信公司;医院免费拿到设备后,按期付租金即可,而且远程京卫还承诺,若收益不足还能为医院兜底,甚至还有北京的专家不定期会诊——如此优惠的条件,对于地处相对落后地区的医院来说,诱惑实在难以抵挡。

故而,涉事医院也以中西部地区县级二甲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医院居多,基本上都是那种缺钱、缺设备、缺技术人才又急于发展的中小医院。

▲多家涉事医院在举报材料上盖章。

对于融资租赁,这些医院之前肯定接触不多,故而普遍缺少风险意识。其中最大的纰漏就是,在根本没收到设备的情况下,居然在签合同时,就按对方要求把收货确认书和验收报告都签了。

按流程,应由远程集团先为医院购买设备,待医院出具收货确认书及验收报告后,宝信公司向远程集团付款,最后由医院分期还款。设备都没见着就被要求签收,大有诈骗嫌疑。

那些院长们之所以乖乖签了,一方面是因为对方“你不签,机会就给别的医院”之类强势说辞,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误信了对方的官方背景,特别是其对外展示的医疗精准扶贫形象——善于包装的远程集团,动辄就在一些高大上的场所举办活动,给人以具有官方背景的假象,更与四川省扶贫基金会等单位合作,四处以医疗扶贫项目自居。

没收到设备,就要求医院签收,若是骗术,这个骗术其实很低级。诡异的是,提此要求的,不是设备提供方远程集团,而是资金提供方宝信公司。这与其确保交易真实性、规避交易风险的切实利益,显然是相悖的。由此不得不让人怀疑,远程集团和宝信公司,是否一开始就存有恶意串通诈骗医院的合谋?宝信公司如果真把钱给了远程集团,后者却并未给医院购买设备,那么这些钱到底去了哪里?

《民法总则》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据此,医院签订的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合同,因为事后根本没收到设备,又被骗提前确认签收,当属可撤销合同。不知道西安中院何以判医院败诉,但依现状看,这也许根本不是民事案件,而是刑事案件。

据宁夏、四川等地公安机关报告,当地多家医院与远程集团合作过程中发生重大经济风险,可能被诈骗,已有52家医院的问题被公安机关立案。尚未立案的更多,仅河南一地,与远程集团合作的医院就有167家。这么多医院陷入融资租赁迷局,无辜背负动辄几千万的债务,严重危及基层医疗机构稳定发展,更会让贫困地区就医民众跟着遭殃。如果有人试图打着扶贫的旗号借机敛财、违法乱纪,必须零容忍。

压根儿没收到设备,却被要求支付近7000万租金——到底是真正的医疗扶贫,还是以扶贫的名义“蹭热点”、以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医院为特定对象,大行诈骗敛财之实,显然需要相关部门及时介入严查。

 

责任编辑:郑伊丹
相关推荐
电力央企上演新能源资产分拆上市热潮 扎堆IPO为哪般

电力央企正在上演一股新能源业务独立上市的新风潮。据澎湃新闻观察,由于具有公共事业属性,传统电力行业整体估值长期偏低。央企分拆新能源的目的,是为了大幅提升估值及融资能力,借力资本...[详细]

中国股市能否动如脱兔?

中国股市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融资平台和资源优化配置平台,在稳增长、稳投资、促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要积极支持扩大内需,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民营企业、房地产发展模...[详细]

促消费扩内需的底气从哪里来?

金融促消费动力充足。央行和银保监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促进消费。比如,央行提出推动降低个人消费成本,增加居民消费能力;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围绕教育、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加...[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