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企业报道>> 专栏>> 评论•观点>>正文内容

志愿者嘲笑最后一名选手,羞辱了马拉松精神

2019年08月23日 来源:新京报

对于赛事主办来说,践行马拉松精神,就是要把赛事服务尽善尽美地坚持到最后。有时候,这看上去这可能是一种浪费,但这种仪式感却正是马拉松精神的体现。

▲视频截图

近日,一起马拉松赛事志愿者轮番“劝退”最后一名参赛者,还拍视频“嘲笑”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

据媒体报道,8月18日清晨,2019包头首届国际马拉松在包头市鸣枪起跑。赛后,一名医疗志愿者在某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则视频,内容是在一辆大巴车里拍摄的赛道上的最后一名选手,视频的配文是:“包头首届马拉松赛最后一名,就要坚持走着回去,全市人民都在等着他解封道路”。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是赛事志愿者的单独行为,并不是出于赛事组委会的“命令”。截至目前,赛事方并未给出官方表态。

这些志愿者的想法可以理解,这名参赛者如果退赛,他们的工作就结束了,算是完成了当天的任务。在心理感受上,一位远远落后于别人的跑者显得非常突兀,对这些志愿者的内心是一种煎熬。

他们也有非常“正当”的解释:最后一名参赛者迟迟不能完赛,导致道路迟迟无法解封,这给人一种“浪费公共资源”的印象。如果他退赛了,交通马上恢复正常,也会把比赛对公共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种想法看似有一种朴素的合理性,但是用到马拉松比赛上却是错误的。

一场马拉松比赛,一般封路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6小时),这相当于赛事主办方和每一个参赛者订的契约。在这个“关门时间”内,即便是最后一名,也可以从容跑完。在这之前终止选手的比赛资格,相当于违约。

对赛事主办方来说,服务到最后,不仅是“契约”精神的体现,也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对于赛事主办方来说,践行马拉松精神,就是要把赛事服务尽善尽美地坚持到最后。有时候,看上去这可能是一种浪费,但这种仪式感却正是马拉松精神的体现。

这些志愿者显然缺乏契约精神,他们遵循的是“尽量减少麻烦”的逻辑,想早点让比赛场地恢复到日常状态。这种想法其实是相当功利的:既然成绩已经排到最后,不如早点结束吧。

虽然服务于马拉松,在赛前应该也接受过相应的培训,但是这些志愿者显然没有搞清楚城市马拉松到底是什么。

跑马拉松,更多是“一个人的运动”。一个人自掏腰包到外地参加比赛,付出不小的经济损失和时间成本,并不是要为了和谁竞争,甚至可能也不是为了冲刺奖牌,而是要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完赛”,甚至都未必要完赛,只是要来挑战自己上一次的成绩。

因此,每一个参赛者都应该受到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梦想和坚持也都值得尊重。国内外不少跑步赛事,对个人能力不足或当天状态确实不佳的参赛者有所“照顾”——如果参赛者无法在关门时间内完赛,虽然没有官方成绩,但也能在通过终点后拿到完赛奖牌,就是这个道理。

近年来,我国的马拉松比赛蔚为风行,很多城市都在举办马拉松比赛。许多城市管理者看中的是马拉松的城市推广功能,为此不惜花重金投入,这类目的纵然“功利”,却无碍达成多赢局面——前提是,提供规范的赛事服务,与马拉松精神相向而行。

但从部分地方马拉松比赛不专业现象看,让马拉松比赛更多地回归最朴素的体育精神,少些噪音和乱象,依旧有不少功课要做。

 

责任编辑:郑伊丹
相关推荐
电力央企上演新能源资产分拆上市热潮 扎堆IPO为哪般

电力央企正在上演一股新能源业务独立上市的新风潮。据澎湃新闻观察,由于具有公共事业属性,传统电力行业整体估值长期偏低。央企分拆新能源的目的,是为了大幅提升估值及融资能力,借力资本...[详细]

中国股市能否动如脱兔?

中国股市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融资平台和资源优化配置平台,在稳增长、稳投资、促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要积极支持扩大内需,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民营企业、房地产发展模...[详细]

促消费扩内需的底气从哪里来?

金融促消费动力充足。央行和银保监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促进消费。比如,央行提出推动降低个人消费成本,增加居民消费能力;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围绕教育、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加...[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