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企业报道>> 专栏>> 评论•观点>>正文内容

315重锤,给农食行业敲响哪些警钟

2022年03月16日 来源:农参

大片大片的土坑,侵占了普通耕地,对周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些也是同样需要监管的。

作者:陈红新

今年的3·15晚会以“公平守正 安心消费”为主题,倡导用诚信之力,筑牢消费之基,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30秒浏览13起曝光事件

①女主播微信实为男运营专骗粉丝大哥②翡翠直播砍价全是戏③口碑营销公司操纵搜索结果④免费WiFi暗藏漏洞⑤校园门口抽奖游戏横行专坑小学生⑥老坛酸菜包竟是土坑腌制⑦名特产禹州红薯粉条竟为廉价木薯所做⑧200余家软件下载站或涉捆绑下载⑨浏览网页就能泄露手机号⑩低配的儿童智能手表成行走的偷窥器⑪多品牌电动自行车公然违规提速⑫华南最大五金市场惊现不达标线缆⑬打玻尿酸致大面积脑梗

3·15晚会有哪些与农业食品行业相关的事件发生,农参和您一起来看看。

“变味的粉条”搅浑了市场

禹州是国内较大的粉条生产乡县。但在315晚会记者调查中发现,禹州生产80%的红薯粉条其实是用木薯淀粉加15%左右的玉米淀粉做成。木薯和红薯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木薯淀粉每斤不到2元,而红薯淀粉每斤4元左右。

粉条晾晒好之后,一般都不做任何包装,直接发给批发商,有时也会根据客户需要进行包装。另外,山药粉条也是木薯粉为主,山药成分20%左右。而其包装上写着“铁棍山药粉条”,并标注配料为“铁棍山药全汁、红薯淀粉、饮用水”。该种山药粉条,主要通过一些网络购物平台销售,并宣称“拒绝掺假、100%纯粉”。

文章“ 农参专稿:10万单丹东草莓被曝造假,折射出哪些问题? ”指出,卖了10万单的电商爆款丹东草莓造假,产自距丹东1500公里的江苏!成本只有丹东草莓一半左右,售价却持平。以贾汪草莓代替丹东草莓跟以木薯粉掺假红薯粉有着相同的性质。

这个案例有两点值得深思:

首先,一般来说,一些经过包装的食品,人们似乎都默认它是更卫生、安全的,容易放松警惕,但此次的曝光,打破了这种习惯性的幻觉。这提示我们,食品安全监管的触角应该前移,要深入到包装食品的内部,比如它的原料加工是否规范,材料是否货真价实,而不仅限于是不是“三无产品”。

其次,电商渠道不应该是监管缺位区。任何连接消费者的食品渠道,都需要法律法规触达,用标准、用检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土坑酸菜”坑的是千千万万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如果说以次充好尚在其次,那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则可能让饮食者陷入过敏、食物中毒等危险状况。

土坑酸菜,指通过在露天挖坑,将大白菜或者要腌制的蔬菜倒入铺好塑料布的土坑中,配以盐和水等必备辅料进行腌制来制作酸菜。

湖南省华容县的一家酸菜再加工公司,为多家知名企业代加工酸菜制品,也为一些方便面企业代加工老坛酸菜包,号称老坛工艺,足时发酵,在当地非常出名。

但315记者暗访中发现,该企业标准化腌制池腌出来的酸菜是用来加工出口产品的,而销售国内的酸菜则是从外面收购来的“土坑酸菜”。

据介绍,企业为防止变质,会在加工过程中超量添加防腐剂,一般超过标准的“两到十倍”。企业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出口的查出来罚款10万,内销的查出来罚款一两千”。

同一种产品,为何会有标准和非标两种生产方式?对待同一家企业,同一种产品,又为何会有两种相差数十乃至上百倍的处罚标准?

《“十四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指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守底线”“拉高线”同步推,“保安全”“提品质”一起抓。

类似这种“脚尖上的酸菜”肯定不是孤例,农参总编辑、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认为,如果没有强制性的法规,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没有严厉的惩罚手段,仅靠企业的自律,仅靠消费者的投诉,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注意到的是,大片大片的土坑,侵占了普通耕地,对周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些也是同样需要监管的。

自带演员和剧本的直播该凉凉了

除了上述两例直接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案例外,“翡翠直播砍价全是戏”事件反映出当下电商直播带货的把戏——剧本操作。农参此前曾就会理石榴强行被迫滞销、卖惨直播出过报道“ “几毛钱一斤都没人要”?悲情营销的把戏该叫停了 ”。

电商悲情营销最典型的套路就是摆出“滞销大爷”,菠萝滞销、红枣滞销、蜜橘滞销、洋葱滞销、苹果滞销,不胜枚举,但事实是,大爷家里根本没有滞销水果。此外,还有手举农产品的年幼孩、拭泪的老农、望果兴叹的大妈、请求帮忙的残疾人士,是否滞销,真假难辨。

为何“悲情营销”如此泛滥?其实,在如今的“悲情营销”背后,早已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演员到剧本,从“吸粉”到带货,“悲情营销”正在不断流水线化,成本变得越来越低。

农产品卖难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农参总编辑、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指出,通过构建场景或塑造故事来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无可厚非,但一味的悲情营销只会消磨掉消费者的耐心和同情心,割裂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纽带,最终抹黑的是整体品牌的形象,伤害的是广大农户的利益。当消费者信任被过分透支,善意也会变冷漠,最终对品牌失去信心。

做品牌,永葆敬畏

食物安全不仅有“量”的需求,也有“质”的要求。当前我国食物供需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城乡居民的需求不只是要买得起、买得到,还要买得如意、买得放心。传统农业生产的不可控性、食品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等问题,导致我国食物质量安全仍存在诸多隐患,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要发展标准化和品牌化。

农参总编辑、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认为,品牌是消费者的品牌。消费者可以捧起一个品牌,也可以抛弃一个品牌。消费者只会选择把消费安全放在第一位的企业,那些对市场缺乏敬畏感、只看重经济利益的品牌终将倒塌崩盘。

一粒米,一桌餐,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康。食材安全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共同守护。

食品安全维护,从来就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涉及从生产到加工,从原料到包装等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责任主体,这也正是它的复杂性所在。但是,只有每一个环节都不掉链子,才能真正构建起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

责任编辑:蔡媛媛
相关推荐
电力央企上演新能源资产分拆上市热潮 扎堆IPO为哪般

电力央企正在上演一股新能源业务独立上市的新风潮。据澎湃新闻观察,由于具有公共事业属性,传统电力行业整体估值长期偏低。央企分拆新能源的目的,是为了大幅提升估值及融资能力,借力资本...[详细]

中国股市能否动如脱兔?

中国股市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融资平台和资源优化配置平台,在稳增长、稳投资、促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要积极支持扩大内需,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民营企业、房地产发展模...[详细]

促消费扩内需的底气从哪里来?

金融促消费动力充足。央行和银保监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促进消费。比如,央行提出推动降低个人消费成本,增加居民消费能力;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围绕教育、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加...[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