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6日 综合报道与评论,近日,一则对比话题登上热搜:“爱马仕一个不锈钢狗碗售价超2万元,华为智能手表凭什么不能卖2万多?”起因是爱马仕官网悄然上新两款犬用餐碗,售价分别为18,300元和20,600元,引发全网热议。而另一边,有消费者翻出华为商城曾售的HUAWEI WATCH 2 4G版(活力橙)标价1988元,反问:“如果奢侈品牌能靠Logo溢价卖天价宠物用品,国产高端科技产品为何不能定价更高?”
这一看似调侃的提问,实则戳中了当下消费市场深层的价值认知分歧——当功能、工艺与品牌符号交织,我们究竟为谁买单?
爱马仕狗碗:不是容器,是身份徽章
据爱马仕官方信息,这两款狗碗采用100%法国制造不锈钢材质,设计灵感源自经典Punch系列,饰有标志性“Clou de Forge”铆钉图案,并镌刻“Hermès Sellier Paris”字样。虽为宠物用品,却延续了品牌对工艺、美学与稀缺性的极致追求。
更关键的是,其限量发售、门店无货、小程序专属等策略,进一步强化了“圈层准入”属性。在奢侈品逻辑中,产品早已超越实用功能,成为社会地位、审美品位乃至生活方式的象征符号。正如网友所言:“买的不是狗碗,是进入某个圈子的门票。”
事实上,爱马仕宠物线价格普遍高昂:犬用牵引背带19,100元、便携包25,150元、宠物床高达45,700元。对高净值人群而言,为宠物配置全套“顶奢装备”,既是情感投射,也是身份展演。
华为手表:科技硬实力,为何难获高溢价?
相比之下,华为智能手表虽在技术层面持续突破——支持eSIM独立通话、北斗卫星消息、高原血氧监测、HarmonyOS生态互联等,但即便定位高端的WATCH Ultimate非凡大师系列,售价也多在6000–8000元区间,远未触及“2万元”门槛。
这背后,是科技产品与奢侈品截然不同的价值锚点:
科技产品以性能/功能为核心,用户期待“物有所值”,一旦定价过高易被质疑“割韭菜”;
奢侈品以符号/情感为核心,用户愿为“非理性溢价”买单,因其满足的是心理需求而非物理需求;
市场接受度差异巨大:消费者可接受花20万买一块机械表,却难以接受花2万买一块电子表,哪怕后者集成更多前沿技术。
此外,国产科技品牌长期处于“性价比”叙事中,即便华为已成功打入高端市场,但在全球范围内,其品牌溢价能力仍难与百年奢侈巨头比肩。
不是“能不能”,而是“为什么需要”
回到热搜问题:“华为手表凭啥不能卖2万多?”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
从法律与市场自由角度看,当然可以——只要有人愿意买,定价就是合理的。苹果Apple Watch Edition曾推出18K金版本,售价超10万元人民币,市场虽小众,但真实存在。
但从商业逻辑与用户心智看,华为若贸然将普通智能手表定价2万,极可能遭遇三重困境:
价值错配:用户无法感知与价格匹配的独特体验;
品牌稀释:模糊科技品牌与奢侈品牌的边界,反而削弱专业形象;
舆论反噬:在国货崛起语境下,高价易被解读为“脱离群众”。
真正值得思考的是:中国品牌何时能定义自己的“高端”?
爱马仕卖狗碗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它早已在全球建立了“奢侈=爱马仕”的强关联。而华为若想支撑2万元级产品,或许不应模仿奢侈品路径,而应打造属于科技时代的“新奢侈”——比如融合航天材料、非遗工艺、AI个性化服务的限量典藏版,让高价源于不可复制的技术+文化复合价值。
贵,要有贵的道理
爱马仕狗碗卖2万,卖的是百年品牌积淀、手工匠艺与社交货币;华为手表若要卖2万,必须卖的是颠覆性创新、极致体验与未来想象。
消费者并不抗拒高价,只抗拒“不值”。当国产科技品牌不仅能做出好产品,更能讲出令人信服的“高端故事”,那时,2万元的手表或许不再是个问题,而是一种骄傲。
毕竟,真正的奢侈,从来不是标价,而是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