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4至28日,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的第22届中国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科博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静安庄馆圆满落幕。本届科博会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中国科技界为祖国献礼的一大盛事,以“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紧迫需求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尖端、前沿领域,集结高精尖技术成果和产业集群,集中展示了“教育装备”、 “机器人”、“3d打印”、“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众多领域黑科技创新产品,让数万名观众大开眼界。
曾几何时,外骨骼机器人这种高精尖的新鲜事物还只是媒体报道的对象,而今中国科技创新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黑科技不仅逐渐涌进人们的视野,很多高科技产品还成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居家必备良品”。这届科博会,一种用于下肢康复训练和辅助行走的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就上演了一出“吸睛”效应,不乏体验者踊跃参与,他们身穿酷似钢铁侠的“战衣”,以一种类似“太空步”的步伐在展会来回“穿梭”,格外引人注目。从科幻电影里的“铁甲钢拳”走向现实生活中“助行神器”,这家外骨骼机器人展台一度成了科技体验秀的现场。
原来,这种外骨骼机器人被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成为治疗和改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关键措施和有效手段,受到了肢残人士的青睐。据了解,这一创新技术,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内不少医院、康养中心等医疗机构已开始使用。根据相关体验者反馈,他们当中不少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肢残患者,多是慕名而来,一是对外骨骼机器人及康复训练方式充满好奇,希望来体验一次;二是外骨骼机器人的康复原理和理念非常好接受,是目前最为先进的康复方式。
大艾外骨骼机器人患者体验火热的背后
首先,得益于国家大力驱动创新创业的发展,不断提倡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国内制造业开辟了全新的发展路径。所谓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据了解,本届科博会展示的外骨骼机器人,是一家叫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艾机器人”)所研发生产的产品,此前被评为北京市首个“二类创新医疗器械”,也是实行第二类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审评审批政策后全国第一个“二类创新医疗器械”。
据悉,大艾机器人正是脱胎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疗机器人实验室,其研发团队以北航教授帅梅为核心,在机器人运动康复领域获得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数字医疗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研发支持,其研发成果更是斩获了各类国际、国内创新创业大奖,同时还获得了国内首家外骨骼机器人CFDA注册证,让科研项目走向市场化量产阶段,无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代表。
其次,近年来,国家倡导的大健康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人们的康复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转变,逐渐开始重视和接受康复治疗。外骨骼机器人康复方式的兴起,与其在康复医疗领域的应用原理分不开。对比传统人工为主的物理治疗方式,外骨骼机器人,也称可穿戴机器人,集生物力学、康复医学、机械学、电子学、机器人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融合传感、控制、信息、融合、移动计算等多种技术于一身,巧妙的与人体融为一体,驱动肢体进行各项活动。一方面,外骨骼机器人可以更快、更高效的完成特定的步态康复训练,帮助患者获得神经的苏醒和重塑;另一方面,外骨骼机器人可以辅助行走,帮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的活动需求。
关于外骨骼机器人的康复理念,中国康复医学领头人、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励建安教授曾主持大艾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临床试验时这样评价:“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对于失去站立或行走功能的患者,提供了直立行走康复训练新方式,可以帮助患者高频率长时间保持仿人行走运动训练,这在过去是没有办法实现的,给康复领域带来了新的治疗方式和思维。”据了解,外骨骼机器人适用于截瘫、偏瘫、脑瘫、肌萎缩、肌无力等多种病症,对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非常有帮助。
在中国,有运动康复需求的人群,多为残疾人和老年人。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残疾人数量已达8500万,其中肢体残障人士超过2500万;而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群体已突破2亿,其中有康复需求的将超过千万。由此可见,庞大的康复医疗市场也是触发外骨骼机器人康复训练的重要“开关”。科技改善生活,外骨骼机器人与康复医学的结合就是一场完美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