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企业报道>> 产业经济>> 房地产>>正文内容

绿地迷局:多元业务“广种薄收” 净负债率再度走高

2020年08月26日 来源:中新经纬

要规模还是要效益?两次冲击4000亿目标未果后,绿地控股毅然选择前者。上周,绿地斥资164亿元拿地武汉7幅核心地块,补充粮仓的意愿极为强烈。但从最新业绩看,重回高光时刻仍需时日。

8月24日晚间,绿地发布2020年半年报,集团期内实现营收2098亿元,同比增长4.17%,营收增速较上年同期明显放缓;实现净利润80.2亿元,同比减少10.77%,变动趋势持续下降。

作为销售规模曾比肩万科的老牌房企,绿地自上市便开始谋求转型,逐渐形成以房地产、大基建为主业,金融、消费等产业并举的发展格局。然而,当同行飞速创下业绩新高,绿地却显露出增长疲态。

“绿地像穿上不能停下的舞鞋,在基建、超高层等项目中持续投资建设,以此强化低价拿地优势。”一名房产咨询公司负责人这样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尽管盘子铺得越来越大,但绿地逐渐陷入利润率低、偿债压力增大的转型迷局。

今年上半年,绿地净负债率升至180.3%,现金短债比为0.72。近期,监管部门召开房企座谈会,并形成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按市场传言的“三道红线”指标,绿地处于红色警报档位。

对此,绿地在投资者半年业绩电话会上称,集团参加了上述座谈会,主要目的是防风险,企业可以良好发展,而不是一刀切,会议精神与绿地经营导向一致,后续会根据部委要求调整经营方向。

销售额同比跌去两成

和多数房企一样,绿地未能逃脱疫情下业绩同比下滑的境况。

上半年,绿地在市场复苏后推进各种营销活动,并通过“健康宅 2.0”和 “G 优平台”推动产品升级。即便如此,集团上半年仅实现销售金额1330亿元,同比减少21%,销售面积1031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1%。

今年,绿地并未对外公布全年业绩目标,而在此前,该集团已连续两年未踏入4000亿元销售门槛。2017~2019年,绿地合同销售金额分别为3065亿元、3875亿元、3880亿元,去年销售额增速已降至0.10%。

盈利质量同样处于低位,年报数据显示,过去两年,绿地销售毛利率分别为15.46%、15.35%,销售净利率分别仅4.90%、4.60%;截至报告期末,绿地销售毛利率再降至14.89%,销售净利率也仅5.51%。

报告期内,绿地存货周转率约0.27%,同比下降约7%,本期新增存货跌价准备1.73亿元。周转慢、去化慢问题依旧存在,导致绿地易产生坏账和资产减值损失,对公司盈利水平有一定影响。

身处竞争残酷的地产行业,原地踏步便意味着被赶超。鉴于疫情已对销售造成冲击,绿地今年重点在抓回款上发力,期内回款率达95%,同比上升近1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产品销售额占比七成以上,回款率高达106%。

与此同时,绿地加快纳储的步伐,上半年累计获取项目 59 个,权益土地面积 574 万平方米,权益土地款366亿元。在中指院上半年房企拿地面积排行榜中,绿地位居榜首;在1~7月同一榜单中,绿地位列第三名。

绿地此前土储规模确实稍显不足。2016~2019年,绿地土地储备倍数(土地储备建面/本年销售面积,也叫储销比)分别为2.17、1.52、1.39和1.63,一般该比值处于3~5之间属于较稳健的范围。

不仅如此,2015~2016年两年,绿地权益新增土地楼板价分别高达4122元/平方米、5764元/平方米。为压缩土地成本,绿地此后两年向低能级城市下沉,拿地成本降至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

亿翰智库认为,绿地的拿地成本优势来自两方面,一是绿地与多个地区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土地提前锁定且价格相对较低;二是绿地已形成多元产业并举的企业格局,拿地时可发挥协同效应,降低成本。

绿地方面也表示,拿地看市场机会,一些和政府沟通的项目不一定市场因素占主导,更多按当地推地和区域发展规划。集团维持今年资金偏谨慎的态度,目前土储可满足未来3~5年发展需求。

对于下半年市场需求情况,绿地持谨慎乐观态度,在其看来,最近有监管信息传出,但整体是为了防风险去杠杆。下半年,集团武汉等地区的重大项目逐步落地,基本保持上半年谨慎的节奏。

尽管绿地有意加快扩张,但财务状况却未见改善,甚至对未来发展形成拖累。期内,集团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41亿元,同比下滑49.26%,三年来持续下行;经营性现金流与净利润的比值小于1,呈连续下滑趋势。

同时,上半年绿地净负债率再次走高,提升至180.3%;现金短债比为0.72,较去年同期下降5%。截至期末,绿地短期借款317.29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879.48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751.8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监管部门称已形成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按市场传言的“三道红线”原则,绿地处于红色警报档位。贝壳研究院认为,在较大的财务压力下,去杠杆、降负债仍是绿地面临的重大考验。

多元业务盈利待提升

针对绿地的中期业绩表现,中信建投表示,绿地上半年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是,营业利润率较去年同期下滑1个百分点,进而带动公司归母净利润率较去年下滑0.6个百分点。

利润率低是绿地绕不开的问题,而这与其多元转型现状息息相关。如今,绿地已形成以房地产、基建为主业,金融、消费等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大基建更是成为地产开发业务外的主要收入来源。

今年上半年,绿地房地产及相关产业营收966亿元,占比46.04%;建筑及相关产业营收906亿元,占比43.18%;商品销售及相关产业营收249.82亿元,占比11.9%,其他业务占比4.68%。

从营收规模看,大基建已成为绿地的重要增长极。报告期内,绿地实现新签合同2673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基建工程及专业工程项目比重持续增加,同比分别增加105%和132%。

不过,基建业务前期垫资大、项目回款周期长,已严重拖累绿地的盈利状况。上半年,绿地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毛利率为25.77%,但建筑及相关产业毛利率仅4.84%,大消费板块毛利率也仅5.02%。

报告期内,绿地基建集团先后承接南京地铁9号线一期工程、西安楼观新区旅游生态产业园等项目,涉足领域也较为多元,包括地铁、产业园等。截至6月末,大基建板块在建项目总金额5031 亿元。

此外,绿地还在消费、金融、酒店旅游、健康等产业方面拓展。上周拿下的7幅武汉地块就被用于投建武汉绿天河国际会展城,这将是全球已披露室内净展面积最大的会展项目,集展览、贸易、会议等多功能于一体。

但从坏账数据看,期内大基建业务坏账准备占比在80%左右,大消费业务则保持较高的坏账计提比例,报告期初和期末的计提比例分别为11.28%和7.31%,是绿地各业务板块中计提坏账比例最高的业务。

亿翰智库认为,绿地大力推进多元化转型,但多元业务并未带来高额投资回报,反而影响地产板块的表现。绿地在建筑相关业务中盈利能力不足,拉低整体利润率,基建业务规模扩大并未带来盈利能力的提升。

转型诉求与规模压力下,7月份绿地主动求变,重启混改之路。“混改需要过程,在中金公司安排下,集团目前正在接触潜在投资者,具体进展会根据交易所要求披露。”绿地方面在8月25日举行的中期业绩会上表示。

贝壳研究院认为,混改有利于绿地在资本市场的正面评级,从而缓解其债务压力。该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在上述业绩会上也表示,下半年绿地将抓住市场需求等有利条件,对冲上半年疫情影响,有信心保持年初目标不变、指标不减。

责任编辑:郑伊丹
相关推荐
百强房企前8个月销售额超4.3万亿元 “千亿房企”较去年同期增加2家

受市场低迷影响,百强房企前8个月销售额(按照全口径销售额排名,下同)再度走低。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份-8月份,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43656.1亿元,同比下降8.6%,其中TOP100房企8...[详细]

远洋集团:1-8月交付2.3万套住宅

据远洋集团官微数据显示,2023年1-8月,远洋集团在上海、深圳、武汉、西安等27座城市完成2.3万套住宅的交付,包括深圳远洋天著、广州远洋风景、杭州远洋建华宸章新邸等项目均获得业主高度认...[详细]

华侨城A上半年亏损超13亿元 宝能系所持部分股份被司法拍卖

8月31日,华侨城A发布2023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4.38亿元,同比上涨18.56%;净利润亏损13.06亿元,同比由盈转亏。据悉,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息负债总额1343亿元。公司有息负...[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