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近日在京开幕。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主席王兆耀在会上透露,今年我国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2020年全面建成北斗三号系统,2035年前还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主席王兆耀在致辞中表示,本届年会是自2010年创办以来的第十届年会。10年来,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从GPS和格洛纳斯两大全球系统,发展到今天的GPS、格洛纳斯、北斗、伽利略4大全球系统。全球在轨运行的导航卫星数量也从40余颗增加到百余颗,卫星导航定位服务升级为时空信息服务,推进了精细农业、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新业态,人类生活因卫星导航更加便利,经济发展因卫星导航更加强劲。
据了解,目前北斗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农林渔业、水文监测等领域。我国已经建成包括620万辆营运车辆、3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2900余座海上导航设施在内的全球最大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系统。2018年围绕北斗的相关产业产值已经超过3000亿元,预计2020年将超过4000亿元。国产北斗导航芯片模块销量已经突破8000万片,并输出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我国从2017年11月5日至2018年11月19日,用1年时间完成了北斗三号系统“10箭19星”的超高密度发射,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2018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正式提供全球服务。目前北斗系统在轨卫星共38颗,其中北斗二号卫星18颗,北斗三号卫星20颗,共同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冉承其表示,除了今年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外,明年计划将发射2至4颗北斗三号卫星,至2020年底全面完成北斗三号系统建设,届时将实现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等服务能力,持续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据悉,目前我国正在推动区域短报文服务平台,促进短报文与移动通信的融合,进一步发挥北斗系统的优势。
此次年会首次评选了北斗奖,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凤、深圳市华信天线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春华分别获奖。
惠云钛业8月30日晚间披露的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61亿元,同比增长6.21%;实现归母净利润1237.07万元,同比下滑;获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855万元,同比增...[详细]
8月30日晚间,潍柴动力交出上半年营业收入超1061亿元,同比增长22.3%,归母净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63.1%的答卷,位居行业前列。报告期内,公司抢抓行业回暖机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产品结构...[详细]
2023年上半年,面对工程机械行业处于下行调整期,叠加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不确定性增加的局面,铁建重工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深耕高端地下装备制造领域,持续巩固提升隧道掘进机、特种专业装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