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劲吹,“红旗”招展,“鹰击”长空,“长剑”啸天……一系列大国重器的背后,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深耕核心技术、坚持自主创新的成功实践。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军工央企,航天科工不仅努力做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也做好制造强国建设的顶梁柱,航天科工深刻认识到,中国航天事业必须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带动国家经济转型、提质、升级、增效。近年来,航天科工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商业航天再创新高度,工业互联网涵养新业态……航天科工不断推进航天事业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商业航天注入发展新动能
今年,航天科工自主研制的500吨级推力商业航天固体运载火箭(一级,减装药状态)地面试车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大推力、高质量比固体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一科研成果背后,是航天科工秉承“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发展理念,携手各方共创商业航天发展新高度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航天科工着力以颠覆性和替代性技术创新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提出以商业模式构建我国第一个全球覆盖的低轨Ka宽带互联网星座系统——虹云工程,“这一工程的目标是让全球实现随时随地按需互联网接入,为实现高速率、高质量的互联网应用体验开辟新的技术路径。”二院相关技术负责人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去年12月22日,虹云工程首星一飞冲天并成功实现天地通信互联,标志着我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航天科工所属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坚持商业应用的主体导向,面向物联网、大数据等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全力布局微小卫星研制领域,开展低轨小卫星通信星座系统(简称“行云工程”)项目研制。依据整体规划,该星座包括80颗低轨卫星,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联网信息的无缝获取、传输与共享,同时构建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服务的信息生态系统。项目应用行业领域包括野外数据采集、物流运输、安全监测、救灾应急等。目前,“行云工程”项目计划今年内发射行云二号01、02号卫星,实现行业试点和应用测试;2020年完成12颗卫星的研制,小规模组网并拓展应用;最终完成80颗卫星的研制及组网,建设中国首个低轨窄带通信卫星星座,打造最终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目前正在着力打造“2731”民用产业发展格局,即打造“城市治理基础服务平台、天基网络地面服务平台”两个社会化平台,构建“动力装备、新材料、网信安全、智能传感器、智能制造与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科技与生产性服务业”7个产业集群,超前布局飞云工程等3个重大工程,着力培育智慧地灾监测、管网与地下空间检测、油气装备、安防装备等一批“专精特新”项目,为国家治理水平现代化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快舟火箭是航天科工发展商业航天的一张名片。创新正是推动“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快速发展的第一动力。据专家介绍,“快舟模式”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了研发组织效率,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综合成本降低50%,生产周期缩短70%,实现了产品50%以上关键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
工业互联网涵养经济新业态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制造业正处于群体性技术突破与根本性制度创新交替作用的关键时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红卫认为,目前,工业互联网推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将极大地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航天科工所属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不断创新迭代,确立了工业互联网+云制造支持系统(INDICS+CMSS)的核心架构,采用“一脑一舱两室两站一淘金”的业务界面提供用户服务,为新一轮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2018年,航天云网实现7种国外语言环境的上线运行,为遍布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各类企业用户提供普惠的免费服务与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并在全国“7个区域9个城市”推进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落地。
江苏常州就是工业互联网应用的成功案例之一。以航天云网为基础平台,常州市实现了84.9%规模以上企业上云,使得常州市制造企业形成整体资源对外接单能力,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促进设备均衡利用等。前不久,航天科工正式发布了云端营销常州应用产品。依托常州良好的工业基础,通过建设云端集采聚合平台,整合当地集采资源,推进跨组织、跨企业的集中采购,构建常州区域化特色的产业链生态环境。
在这些成功的应用案例中,还有许多来自于国际合作的最新成果。2017年7月,航天科工与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在德国柏林签署了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工业云平台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工业生态系统。2018年,航天云网与西门子(中国)公司签署了智能制造项目合作协议,共同服务智能制造市场。
短短一年来,航天科工与德国西门子共同打造了电连接器智能工厂样板间,该智能制造样板间构建了一套全价值链的协同制造系统,有效集成了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软件与系统,打通了研发设计、资源计划和制造运营等价值链各环节的纵向链路,实现数据驱动的多品种小批量柔性混线生产。
未来,航天云网将加大用户级云端应用系统的功能开发与应用,构建应用提供方、使用方和运营方三者互利共赢的生态圈,以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为企业的数字化改造、产业的云化改造提供稳定可靠的整套解决方案,构建和涵养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
高质量人才点燃发展新引擎
人才制高点决定发展制高点。航天科工深刻认识到人才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水平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支撑作用。
航天科工二院大力实施以“核心人才工程”和“全员素质工程”建设为代表的人才强院战略,为激发人才潜能,二院全面实施科技人才成长计划,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在行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领军人才。
航天科工三院通过聚集创新人才,联合社会优势力量,努力建好“双创”孵化器。目前,三院结合国家在核心领域的顶层布局,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协同创新中心等培育论证和优化建设,在重点方向与28名院士团队深入开展合作。
作为战略性、高科技、创新型中央骨干企业,航天科工坚持人才优势是最大发展优势,举集团之力打造人才高峰,将高校毕业生引进作为最重要的人才储备渠道,近年来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建立了人才合作关系,通过举办科技竞赛、联合设立科技创新社团等多种方式打造校园品牌。为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航天科工持续实施了“优才计划”,面向顶尖高校选拔优秀科技创新人才。2018年,航天科工引进一批高校毕业生,补充到各重要领域的人才队伍,其中研究生占比超过75%,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储备了青年骨干后备人才。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石泉表示,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前进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面对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的“无人区”,需要大力培养领军人才,加大创新投入,做好不怕失败的心理准备,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惠云钛业8月30日晚间披露的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61亿元,同比增长6.21%;实现归母净利润1237.07万元,同比下滑;获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855万元,同比增...[详细]
8月30日晚间,潍柴动力交出上半年营业收入超1061亿元,同比增长22.3%,归母净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63.1%的答卷,位居行业前列。报告期内,公司抢抓行业回暖机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产品结构...[详细]
2023年上半年,面对工程机械行业处于下行调整期,叠加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不确定性增加的局面,铁建重工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深耕高端地下装备制造领域,持续巩固提升隧道掘进机、特种专业装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