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企业报道>> 产业经济>> 汽车>>正文内容

上汽董事长谈为何不与华为合作:不愿失去“灵魂”

2021年07月01日 来源:《财经》新媒体

软硬件之间的主导权争夺,是新旧造车势力之间的斗争。

智能电动汽车浪潮带来行业变革,新造车势力和科技公司看起来有颠覆传统巨头,用自己的方式掌握行业主导权的势头。但传统车厂霸主并不愿将主导权拱手相让。

6月30日的上汽集团股东大会上,有投资者向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提问,问上汽是否会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陈虹回应称,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

陈虹说,“这好比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成了灵魂,上汽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上汽曾经是A股市值最高的整车上市公司,国内汽车业的龙头老大。然而,近三年,在车市下行、疫情和造车新势力崛起的多方冲击下,上汽正陷于囹圄。根据最新财报数据,2020年,上汽实现营业总收入7421.32亿元,同比下降12.00%;净利润204.31亿元,同比下降 超过20%。

华为则是汽车行业的新物种。华为从2019年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定位世界级 Tier1 供应商,目前,针对不同车企,华为有三种不同的合作形式:一是作为汽车软件系统与智能生态供应商,提供华为 HiCar 关联多种车用 APP;二是作为软硬件及智能化的整体方案供应商,提供包括华为 DriveOne 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电机控制器、HiCar 等软硬件上的全面合作;三是HUAWEI Inside 全栈式方案,提供鸿蒙车机与自研车载计算芯片在内的全套 HI 解决方案,并可授权在车身上使用 HI 的 Logo。

今年4月,北汽发布了搭载华为“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极狐阿尔法 S ,包含三颗 96 线激光雷达和华为 MDC 810 计算平台,这也标志着华为自动驾驶量产成果的落地。

其实不仅是华为,科技公司纷纷介入智能电动车,且和华为智能增量零部件供应商的定位不同,小米百度等科技公司明确提出要造车。国内车企与科技公司合作者甚众,有车企资深人士对记者说,国内车厂普遍生产力旺盛,一些持开放思维,或自身品牌不是太强势的国内车厂乐于与科技公司“强强联手”。

上汽显然不属于这二者。

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今年早些时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提到,下一代汽车的大脑是完整的电子电气架构和控制整辆车的软件架构,他认为,“这点是不能假手于人的。”

当时,他提到,下一代汽车是一个自生命体,如果这个自生命体的自我生长你(车厂)不能掌握,而是别人(科技公司)说了算,怎么能说你(车厂)掌握这台自生命体?“而且也不能对用户的安全负责,下一代智能汽车,安全是基石,安全是必须不能够放弃的。”

智能电动汽车采用代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硬件重要性的弱化,从硬件质量角度来说,对造车新势力而言,愿意把硬件交给其它厂商代工,其实就代表了硬件并非其核心竞争力。因此,对造车新势力和科技公司来说,智能电动汽车的价值点更多是软件和服务。

这是否意味着硬件能力不重要?这样的思考,在科技行业和汽车行业争论已经多年。有人认为,除了算法和软件的优化,自动驾驶想要达到更优解必须具备更高精度的芯片,软件定义汽车,但是离开硬件软件无法定义汽车。

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具备软件以及相匹配的硬件研发能力,是下一代智能汽车竞争的核心,如上汽所说,没有任何一家想要有所作为的车企会将核心能力假手于人。

两方撕扯的背后,是汽车业新老玩家对角色的重新定义。

外来者华为需要学习汽车行业的玩法。一位熟悉华为的汽车咨询顾问告诉记者,过往,华为的竞争风格多为凭借规模效益和技术优势和同行展开低价竞争,并最终凭借体量取胜,而汽车行业则是一个市场度极高的行业,且玩家足够多,“华为想要像过去那样同时吃下软硬件市场的打法在汽车业是行不通的,必须要学会合作。”

另一位接近上汽的资深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国内的传统车企在造车新势力冲击下显得改革困难,原因之一是因为产品缺乏产品力,“很多时候并不是面向消费者需求”;其次则是因为企业的构架受到历史积弊的束缚,“新玩家没有市场包袱”。

然而,无论是产品还是企业,都需要好的构架,汽车行业拥有漫长的产业链,玩家众多,而越是复杂的产品就越需要集成多方的能力,这也是国内具有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不少,而车企却不多的原因。

在未来,传统车企将需要更多承担起这种平台型的“集成”能力。从技术角度出发,传统电子架构强调的是汽车的功能配置,如今,智能汽车的架构是一种物联网架构,强调用户体验。

4月9日,上汽在SOA开发者大会中提出,在新的智能车时代,过去传统的整车和零部件和用户关系会被重塑,实现三者共赢需要一个新的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所提出的整体解决方案,在某种意义上,正意味着对这种平台型能力的替代。

事实上,上汽已经释放出鲜明的改革信号。上汽将自己未来的身份定义为“用户型高科技公司”。董事长陈虹表示,公司正面临着来自市场演变、技术发展、行业变革三个方面新的挑战。“在未来,上汽从技术创新、营销方式、业务模式,以及组织架构、运营机制等各方面,都将紧紧围绕市场和用户,全面增强ToC业务能力。通过加速改变,加快向技术升级化、业务全球化、品牌高档化、体验极致化的用户型高科技公司转型。”

不过,在燃油车依旧占据市场大壁的今天,跨界造车新势力崛起,不仅意味着技术的直接冲击,估值体系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先一步体现。上汽股价已经一路下滑,截至7月1日收盘,股价收报每股21.56元,对比三年内的最高点37.66元,已经跌去超40%。

责任编辑:郑伊丹
相关推荐
亏损收窄 北汽蓝谷下一步怎么走

8月30日晚,北汽蓝谷发布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超六成,销量同比增长近107%。北汽蓝谷相关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北汽蓝谷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并采取一些非常务实的措施,取得一...[详细]

强强联手 神州租车与上汽大众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据悉,此次战略合作将双方的合作领域从新车采购拓展到市场营销、车主服务、二手车流通等业务环节。双方将共同探索新车联合营销、深度试驾体验、用户权益互通、维修保养代步车等新业务场景,...[详细]

长安汽车聚焦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三大重点战略领域谋转型

8月31日,长安汽车召开2023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公司相关管理高层就上半年的经营状况、未来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长安汽车是一家拥有161年历史底蕴、39年造车积累,全球有12个制造基地及22个...[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