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企业报道>> 产业经济>> 汽车>>正文内容

16家整车企业仅长安、比亚迪、长城净利预增

2022年07月20日 来源:证券日报

在芯片短缺、电池等原材料价格普涨的背景下,国内汽车行业上半年经受了严峻考验。

记者据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7月18日,两市共有16家汽车上市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其中净利润预增公司3家;扭亏1家;业绩预减、首亏、续亏公司12家。

对此,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我国汽车行业正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遇到了较大的困难。稳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近来国家促消费政策对汽车行业稳定恢复的意义重大,综合研判,全年预计仍会保持稳定增长。”

从16家已经发布业绩预告的上市车企来看,净利润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其中仅有长安汽车、比亚迪和长城汽车三家企业实现净利润预增,且相比去年同期增长幅度均超过一倍,长安汽车、比亚迪预计净利润最高增长超过200%,头部车企马太效应日益显著。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长安汽车预计净利增长幅度最高,同比增长189.14%-258.54%,其次为比亚迪,同比增长138.59%-206.76%,长城汽车以116.01%-145.54%位居第三位;小康股份亏损幅度居首,同比增幅达233%-267%。

自今年3月份宣布停产燃油车以来,比亚迪销量不降反升,仿佛开启了开挂模式。在销量方面,截至6月份,比亚迪已连续4个月销量连续突破“10万+”辆大关,上半年累计销量达到64.14万辆,稳坐上“自主一哥”的位置。

长安汽车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为50亿元-62亿元。对于高速增长的半年业绩,长安方面表示,主要得益于品牌持续向上,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以及自主品牌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体现在销量方面,上半年长安自主品牌新能源累计销量8.50万辆,同比增加127.26%,自主品牌海外销量10.17万辆,同比增加94.39%。同时,长安汽车一季度的22.38亿元投资收益也成为上半年盈利的重要一部分。

据记者观察,长城汽车上半年销售受供应链波动冲击较大,仅销售51.9万辆,同比下滑16%。不过,经营业绩却逆势上扬,公司预计2022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3亿元到5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预计增加17.71亿元-23.71亿元。长城汽车把“销售下滑却利润增长”归因于产品结构的优化,单车售价上升、毛利及毛利率增长以及汇兑收益增加等。以坦克为代表的新品牌快速发展中,其在提高单车利润的同时极大的带动了毛利率上升。

有人欢喜有人愁。在业绩亏损企业中,作为“华为概念股”的小康股份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亏损16亿元到17.6亿元。同样曾经搭上华为概念的北汽蓝谷预计上半年净亏损18亿元到22亿元,公司表示,2022年上半年,芯片短缺、电池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对公司业绩产生了较大影响。

谈及部分上市车企的亏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高云鹏认为,在当前快速转型的汽车环境中,部分车企未能很好的适应行业趋势,尤其在产品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遭遇到了较大挑战。再加之“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叠加,给亏损企业带来了多重压力,最终导致亏损幅度不断扩大。”

尽管如此,崔东树对未来国内车市仍保持谨慎乐观态度。他认为,从6月份以来,我国汽车产业链基本全面恢复,车企加快生产节奏,同时在国家购置税减半政策、地方政府的汽车消费政策叠加下,汽车市场表现相对良好,接下来的提升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强。

据中汽协最新发布的半年产销数据显示,1-6月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211.7万辆和1205.7万辆,同比下降3.7%和6.6%,但相比前5月降幅有所收窄。对此,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上半年汽车产销总体呈现U型走势,虽然3月至5月份销量下滑较为严重,但6月已呈现明显增长。“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汽车市场总体处于普及的后期,居民对汽车的消费需求依然强烈,加上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带来的行业红利,为乘用车市场今后保持稳定增长提供了充分保障。”

责任编辑:郑伊丹
相关推荐
亏损收窄 北汽蓝谷下一步怎么走

8月30日晚,北汽蓝谷发布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超六成,销量同比增长近107%。北汽蓝谷相关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北汽蓝谷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并采取一些非常务实的措施,取得一...[详细]

强强联手 神州租车与上汽大众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据悉,此次战略合作将双方的合作领域从新车采购拓展到市场营销、车主服务、二手车流通等业务环节。双方将共同探索新车联合营销、深度试驾体验、用户权益互通、维修保养代步车等新业务场景,...[详细]

长安汽车聚焦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三大重点战略领域谋转型

8月31日,长安汽车召开2023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公司相关管理高层就上半年的经营状况、未来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长安汽车是一家拥有161年历史底蕴、39年造车积累,全球有12个制造基地及22个...[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