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国内头部CDMO(医药外包合同研发生产)公司凯莱英启动H股上市,有望成为行业内继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之后第五家“A+H”的公司。凯莱英于2016年在A股上市,涨幅已超过2000%,目前市值927.05亿元。
这也是凯莱英第二次冲击香港主板,第一次发生在2018年,2019年年中宣布暂停。公司并未公布具体原因,“改”为当年10月发起了一次23亿元的定增计划。
再次冲击港股,凯莱英并没有公布具体的募资金额和用途,但在其列出的三项未来业务规划中,两项都重点提到了大分子CDMO业务,这也是近几年凯莱英的核心战略攻击点。
凯莱英是国内小分子CDMO的龙头企业,市占率仅次于药明康德旗下的合全药业,达到20%。小分子以化学药品为主,该行业已经发展了超过20年,市场格局特别稳定。2019年,全球近千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中,小分子占比约80%
但从资本价值上看,小分子远不如大分子“性感”。以生物药物为主的大分子涵盖了当下最热门的ADC、PD-1、CAR-T等赛道,每个赛道都有若干家千亿市值的公司。据Frost&Sullivan预测,2022年全球大分子药物市场将达3260亿美元,全球10大畅销药中,生物药将占据8个席位。
这也使得处在产业链上游的大分子CDMO增速迅猛,近几年都至少两倍于小分子CDMO行业的增速。该赛道的头部公司为药明生物,国内市占率超过80%,全球位列第四名。过去5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约65%。目前,药明生物市值已经超过3000亿元,市盈率超过300倍。
该行业供小于求,药明生物产能一直是满负荷运转,全球到处找产能是公司的核心工作之一。其CEO陈志胜说:“去年上半年我们的产能有一点紧缺,但在买下几个厂之后,特别是收购杭州辉瑞和苏桥生物的厂后,产能紧缺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缓解。我们现在接下来任何项目,能够保证1个月之内马上启动。”
不过该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建设符合要求的生产设施对资本的要求很高,往往前期需要较大资本投入,且后续也要不断地投入才能维持持续的产能扩张。药明生物今年也发布了百亿元募资计划,其中一半资金就是投入产能并购。
凯莱英实际上很早就确定了进军大分子CDMO的战略规划,2018年启动的多个募资动作都与该战略密切相关。公司管理层多次对外表示,依托公司小分子CDMO业务多年积累的客户基础、技术底蕴和运营管理平台体系,正在持续推进包括生物大分子、化学大分子、制剂、ADC、生物酶等“研发+生产”服务等新业务发展。
在2018年冲击港股时,外界就认为它的主营业务现金流很好,募资主要是为了新业务。之后定增的23亿元,有16.5亿元用于投资大分子CDMO建设项目。行业重要资本玩家高瓴资本以近一倍的溢价率认购了一半额度,这被认为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因为高瓴资本同样是行业两大巨头药明康德和泰格医药的股东。
凯莱英在2020年报告期内,大分子CDMO的相关收入为1.7亿元,同比增长53.51%,收入占比提升至6.92%,在公司内部,依然算是个小业务。
它在招股书中将战略性并购作为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关键战略,称将积极探索机会以收购专门从事生物药、细胞及基因治疗的中等规模的CDMO以提升服务能力。
但实际情况为该行业相对早期,市场格局一直处于高度分散的情况,具备大规模产能供应能力的优质标的非常稀缺。依靠并购快速实现产能扩张,可能不太现实。
2018年起,药明生物开始国际化,在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地进行扩产,但除了今年两起并购案外,主要的美国基地、新加坡基地、爱尔兰基地均为自建。按照行业目前的常规建造能力,一个符合标准的工厂需要6到7年。
大分子CDMO行业的确是个好行业,药明生物“一家独大”只是暂时性的,随着未来几年各大药企在生物药上的投入持续加大,大分子甚至会反超小分子,占据行业更大份额。不过凯莱英面对着药明生物并没有什么优势,尤其是当竞对已经进化成了“业务+投资”双轮驱动的新商业模式。这个行业已经没什么大的不确定性了,现在就是看谁能跑得更快,经观大健康将持续关注凯莱英的进程。
据了解,蓝帆医疗业务板块主要包括心脑血管业务、健康防护业务、护理业务。其中,心脑血管业务以支架、球囊和心脏瓣膜为核心,健康防护业务以一次性手套为核心,产品覆盖PVC、丁腈、乳胶和TP...[详细]
9月1日,九州通召开2023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有投资者问及国家对中药产业有很多支持政策,请具体介绍下公司中药板块的发展情况。九州通表示,公司旗下九信中药作为中药产业平台公司,立足于...[详细]
近年来,中药板块在资本市场叩开新世界大门。8月29日晚,同仁堂发布2023年半年报,主营业务、总营收、净利润等均为近几年新高。尤其,市场端需求旺盛,企业核心产品、核心主要业务看涨,这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