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一种基于个体需求,又高于个体需求的价值评估体系正在成型——老板们想烧一把医疗服务的“功德香”。
一场由雅戈尔自编、自导、自演的“诈捐医院”故事,已招致满城风雨。
5月17日,雅戈尔发布《关于对外捐赠的公告》(以下简称《捐赠公告》),内容显示“第十届董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第十届监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审核通过了《关于对外捐赠的议案》”。
图源:雅戈尔对外捐赠公告
《捐赠公告》内容显示,由于“缺乏相关行业的运营团队和经验”、“投入产出可能出现较大程度的失衡”,决定向宁波市人民政府捐赠普济医院及相关资产,资产估值13.6亿元(以决算为准)。
当各方还在评判此次捐赠的影响,5月24日雅戈尔发布《第十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决议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参会董事以“9票赞成、0票反对、0票弃权”的表决结果,审议通过终止《议案》。
图源:雅戈尔公告
从《议案》到《公告》,从慷慨捐赠到坚定放弃,结局180°反转,一场“诈捐”让各方目瞪口呆。
但让董事长李如成尴尬不已的事情,却不止于这一场变卦。
官方信息显示,如果医院捐了,对公司2022年度净利润的影响预计会减少10.2亿元;如今不捐了,净利润的窟窿消失,可是日常运营成本上去了,付出是否能有回报,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同在宁波的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北仑区第二人民医院,床位有200张,2020年支出总计1.88亿元;如果按照三级甲等的标准建设,床位1600张的普济医院,运营成本只会更高。
原本是烫手的山芋。想着捐赠了事,谁知非但未成,山芋反而掉进了怀里。
其实从《议案》给出的理由,不难发现李如成已经察觉,医疗服务绝对不是一门好生意,甚至不能说是一门生意。不过,像李如成这样,发现问题却决心坚持的企业家并不少。
美的控股的何享健、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奥克斯集团的郑坚江、融创中国的孙宏斌、万达集团的王健林……
分属不同领域,先后涉足医疗服务行业,为什么这些老板们的商业布局不谋而和?
当我们读过他们的故事,有这样的感觉:曾经传统的商业社会生态圈,正在发生微妙的改变,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一种基于个体需求,又高于个体需求的价值评估体系正在成型。
用这个视角重新观察这些老板的举措,或许能找到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答案——他们想烧一把医疗服务的“功德香”。
壹| 人人都想当“院长”
“快去成立一家医院,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几年前,这样的迫不及待,是非常普遍的。
踏入这一行,所有人的账算的很清楚: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生病就要就医,如此客观规律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因此医疗服务是刚需,无论何人、何时、何地,都有需求。
客观现实是,中国医疗机构分布不均衡,诊疗压力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众多地区资源紧缺,供给无法满足全部需求。
一个“需求>供给”的市场,足以让每个人制定一个稳赚不赔的商业企划;与此同时,国家还不断出台扶持政策,支持民营资本入场,给市场不断“拱火烧柴”。
2019-2022年医疗机构相关政策概况
乘着政策东风,成功案例不断涌现,人们普遍提到上海永慈康复医院:2017年以前,那还是一家亏损严重,没有希望的医疗机构;被海尔兼并后,9个月实现盈亏平衡,随即开出高薪广纳贤才。
通过旗下海尔产业金融的平台,海尔集团垂直布局医疗服务各个环节,从而实现从科研技术、专用设备、专业人才等关键板块的跨空间、跨领域对接,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商业闭环。
有了此番成功经验,海尔继续扩大战果,在肿瘤、心脏、妇幼、康复、疼痛等5个垂直细分领域继续加码,累计投入超过50亿元。
到现在,海尔已经成为上海盈康养老院、上海盈康护理院、上海青浦区徐泾镇养护院等一大批民营医院背后的支持者。
看上去,这是一个“蓝海市场”,不缺客户,也不缺推力,眼下还不缺成功范例,缺的就是行动力。在很多时候,民营资本是最不缺少行动力。
故事讲到这里,成群的民营资本已经按捺不住内心冲动,从四野八荒纷至沓来,一股脑儿冲了进去。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医院数量达到3.7万家,其中民营医院2.5万家,占比达到67.57%。
虽然公立医院仍依靠雄厚的医疗资源占领8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是民营医院的崛起之势已非常明显。
于是从2020年开始,一个人人都想开家医院、作个“院长”的时代步入高潮,孙宏斌很快拿起接力棒。
那是在2020年9月28日,清华大学附属融创青岛医院开工奠基仪式上。记者有备而来,拿出了一连串“民营医院回报周期过长”的相关数据,孙宏斌却不以为然。
“现在有钱人慢慢老了,医疗产业这个市场非常大。做养老、康养,做这些东西没有一个好的医院是不行的。”
在四川、云南、浙江、海南等地规划了22个康养类项目,孙宏斌总是觉得需要一家医院,心里才有底,最终与各方合作了青岛项目。
“这样的投资回报可能比较慢,甚至前几年会亏钱,但是要从长远来看。”这是一门长期投入,细水长流的生意,可是孙宏斌并不在乎。
这个医院的“院长”,他当定了。
想当“院长”的人何止他一个:有机构发布数据,截至2020年底地产行业已有80家房企涉猎其中,万达商管的王健林、万科A集团的郁亮、中国恒大的许家印……
他们中的多数都是在2015年起步,孙宏斌算不上“先飞”。
就在奠基仪式结束后两个月,“当院长”的热情又烧回了家电行业:美的集团一致行动人何享健决定减持1%股本套现56亿元,在顺德北滘投资一家非营利性和祐国际医院。
到现在,这把火还在熊熊燃烧着。
贰| 烧一把“功德香”
要是这么看,2018年李如成破土开建普济医院,应该是一步妙招,然而结果如此吗?
必须承认的是,从事民营医疗服务,企业家们的账算得很细。像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和孙宏斌,经营医院是为了盘活生意。
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电器,这是奥克斯的专长;后来郑坚江又成立三星电气(后更名三星医疗),能够提供医疗服务设备;同时旗下物业公司提供专有服务,也有用武之地。
总共有家电、电力设备、医疗、地产、投资五大核心业务。除了投资板块,都能与医院运营建立联系。这也解释了为何郑坚江投资运营35家医疗机构的原因。
至于孙宏斌,可能就是为卖房。某青岛本地人士表示,2020年融创在胶州和黄岛均有项目:前者的卖点是引入学校项目,后者正是那家医院。
算盘拨拉的噼啪响,只是这账本实在不好算。
国家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非公医疗机构整体亏损为1300亿元,约为公立医院亏损金额的65倍,海尔那样赚钱的企业少之又少。
冷静的思考取代曾经的冲动,很多人得到了一个非常残酷的答案:医疗,还是一个九死一生的行业。
即便如此,仍然有各方资本投身其中。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国内民营医院总量为2.4万个,增加956个。不在乎困难,主动投身其中的人并不少。
当赚钱已经不再是企业家的唯一追求,甚至在极端阶段花钱变得更重要时,一些微妙的改变开始发生。
赚钱很重要,不过有一些不赚钱,甚至会亏钱的事情,有了更高的权重。很多都是公益且非营利性的事情,可是企业毅然决然还是要参与。
听上去,这类似于在商业社会之上,烧了一把“功德香”。企业家都在“还愿”,而且十分坚定。向“功德箱”里捐赠时,会有人考虑回报吗?肯定不会。
“我知道这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但是看病难、医疗资源缺乏的问题不仅在顺德,在全世界都一样。这个情况触动了我,我要做这个事情,我很坚定也有思想准备,不是心血来潮。”
何享健也曾向媒体表示,筹办医院的目的没有太多商业考虑。
会有人提起2021年2月美的集团从江苏鱼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万东医疗二股东俞熔处,受让万东医疗1.573亿股无限售流通股股份。
那是一家医用诊断及治疗设备生产商,借此美的可以打通内部供需闭环;可缺少规模效应与优势资源,撑不起一家上市公司的成长。
说到不掺杂商业目的,5月24日开诊的贵州茅台医院更加单纯。毕竟白酒主业与医疗服务的关系太远,茅台的跨界就成了纯粹的“烧香行为”。
主观上,不同个体对医疗服务的认知不尽相同,处理方式各异;不过客观上,所有操作结果指向非常一致——为医疗健康系统建设贡献力量。
对于投身其中的企业家们,这个实际结果远比初衷更重要。
这样看来,或许每家企业的出发点都不尽相同,可是最终在医疗卫生这个与民生高度相关的领域,找到了相同的终点。
叁| 从生意到事业
这样看来,不能完全按照商业价值损益,评判李如成继续持有普济医院的决策。放眼各行业,此番操作很可能成为新的趋势。
参考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自1953年开始,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一直维持上升趋势,老龄化趋势已十分明显,医疗健康相关的话题已经成为舆论热点。
中国各年龄组人口占比及趋势
(单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银行发布报告信息,新冠疫情可能阻止全球20年来全民健康覆盖方面取得的进展。由于不得不自费支付医疗服务费用,超过5亿人正被推向极端贫困。
与此同时,当公立医院聚集了国内众多就诊患者的时候,数量却在快速减少。有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公立医院数量1.2万家,较2016年减少1000家。
潜在的风险还在增加,可用的资源却还在减少;民资入场活跃了数年,证明医疗服务行业的生意并不好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汇总各方信息,最终有了新的指向:
面对新阶段社会发展遇到的各类问题,需要一些社会力量的支持。它们需要放弃短期利益,将视野拓展到更广泛的担负社会责任,改善医疗卫生生态的更大命题上。
直白的说,无论有多难,“功德香”的香火必须足够旺,企业家们还是要继续做贡献。
从结果来看,人们应该感到庆幸:从当年仰赖追求商业利益的冲动,义无反顾从事民营医疗服务的理想者;到如今冷静分析行业客观规律后,仍然选择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实干者,大家对医疗服务的属性和认知都加深了,却还是坚持了下来。
从“理想者”到“实干者”,众多企业家将生意做成了事业。
如果是生意,计算过投入产出比后,及时止损抽身而去是最理想的选择;既然是事业,即使需要长期投入大量资金、逐步提升服务管理能力、引进专业人才都不是容易的工作,可是没有人会放弃。
他们的角色不尽相同,不过他们敏锐地感觉到,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深入,除了继续践行商业文明的信条,不断优化社会生态也成为时代的必修课。
有时候,商业文明与社会生态指向相同,一切可以潜移默化的发生;不过更值得庆幸的是,在二者相互矛盾时,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原以为此做出牺牲,这一点更为可贵。
按照如此逻辑,李如成的故事就有了新的解读:
这些年,李如成在资本市场一系列操作:1997年参与宁波商业银行组建,1999年入股中信证券,均已获得远超预期的回报。
人们考虑的,是李如成没能“赚快钱”,却忽略了其实他“不差钱”。
有了这些基础,无论捐赠医院是否成功,李如成都在努力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他要的,不是高利润,而是求功德。
如此看来,或许在短期内李如成确实亏了;但是放眼更长远的未来,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
肆| 后记
当我们回头再看企业入局医疗服务行业的浪潮,仍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故事的最初,企业有不同的打算:为了卖掉更多的房子,房企老板们是真的拼;有了医院的业务,张瑞敏和郑坚江能够更加垂直地完成产业布局;当然更不要忽略,还有更多“何享健们”,他们只是为了造福一方。
复杂的、纯粹的;商业的、公益的;眼前的、明天的……各有所需,姿势不尽相同。
评价他们的选择,其实应该也要抛弃功利的思想。毕竟现实是,在民营医疗服务行业活下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投资大、运营难、基础有待改善,太多的问题还需要这些从业者解决。解决的方式是有更多后来者入局,在实际运营中找到解决方案,而非计较入局目的为何。
因此还是希望有更多企业家参与其中。他们的诉求是什么并不重要,他们能活着,活得好,就是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