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微信小程序“易联购线上商城”低价预售苹果手机,却在收到大量订单的钱款后跑路一事,引起网友热议。记者发现,哪怕在“易联购”跑路事件发生后,小程序平台的相关漏洞仍未被堵上。不法之徒随时可以“复制套路”,再现卷款跑路现象。
↑“易联购”微信小程序在预售iPhone 14后,携货款跑路
小程序购物“鸡飞蛋打”
消费者权益无法保证
与在“易联购线上商城”下单买苹果手机的消费者们一样,童先生也“鸡飞蛋打”。
今年8月,童先生在抖音看到骄阳似火的直播,准备购买一双鞋时发现直播页面没有购物链接,而主播让去微信小程序“南方工厂”下单。
童先生告诉记者,在小程序上下单后,他收到鞋子发现不合适,经过和小程序上的客服沟通,对方同意退货退款,于是他把鞋子寄出到对方给的地址,但259元货款至今未退。
9月21日,记者发现,该抖音账号的主页已无任何内容,而扫描童先生当时截图保存的小程序二维码,页面提示:很抱歉,小程序南方工厂由于涉嫌欺诈,已暂停服务。
↑童先生购物的小程序“南方工厂”已暂停服务
记者注意到,南方工厂的账号主体为莆田市城厢区依务鞋服店。
根据童先生提供的快递单号,这一单退货的快递在8月16日寄出,8月17日已到达莆田城厢霞林街道营业点,且当天派送给收件人,收件人已签收。
“(快递)显示是签收了的,但小程序被封了,看不到(购买)记录了。我给他们打过电话(指退货信息中的电话),刚开始打不通,后面接了立马就挂了。”童先生对记者说。
当天,记者多次致电退货信息中的联系电话,但始终无人接听。
从“易联购线上商城”到“南方工厂”,类似的事情一再上演,涉及的小程序被一封了事,付了钱的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如收货、退货退款等却得不到保障。
资金未有任何监管
“易联购”套路或可“复制”再现
记者查阅小程序的相关页面,发现目前可注册小程序的主体类型有个人、企业、政府、媒体以及其他组织。既可以自己搭建小程序,也可以通过微信服务市场找第三方搭建。
以“易联购线上商城”为例,据界面新闻报道,该小程序的技术服务商为微盟。
微盟官网显示,其主体为港股上市公司微盟集团,面向电商零售、商超生鲜、餐饮、跨境、美业等行业提供数字化升级解决方案。
↑截图自微盟员工提供资料
9月20日,记者以企业客户身份在微盟官网咨询,在表明要搭建售卖电子产品的电商商城后,有员工介绍称,搭建、维护商城的费用在几千到1万元/年不等,具体看客户对功能的需求。
“看客户需要哪些功能,基本功能比如产品展示、物流、个人信息,也可以做一些营销功能,比如说秒杀、会员、积分、预售等等,这些都可以做。”该员工对记者说。
当记者问及资金监管情况时,该员工称,“(消费者)微信支付后,直接进入到(小程序账号主体)对公账户里,不经过平台。”
也就是说,像“易联购线上商城”这样的小程序,在开启预售苹果手机后,哪怕消费者未收到货、也未确认收货,但钱款在支付时已经直接流入小程序账号主体的对公账户中。
该员工还告诉记者,电子产品不算特殊类目,只需要向微信提供营业执照审核就可以了,对企业流水、注册资金等都没有任何要求,“对售卖珠宝的资质要求会严格一点。”
这也意味着,有心人完全可以“复制”易联购跑路的套路:注册公司取得营业执照——开启预售——卷款跑路。
只需要营业执照
就可在小程序开通“商家自营”
微盟集团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其营收约为9.00亿元,同比增长6.2%;持续经营业务毛利由去年同期的7.60亿元下降21.4%至5.98亿元;经调整净亏损为5.67亿元。
截至今年6月30日,腾讯控股持有微盟集团2.07亿股股份,持股比例约为8.15%。9月21日,微盟集团收盘价报2.93港元/股,总市值约74.7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7.13亿元,腾讯持有的股份市值约为5.47亿元。
9月21日,记者还联系了注册小程序页面的客服,该客服向记者提供了两份相关资料的链接地址。
记者了解到,对于从事电商相关业务的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根据业务性质、行业、主营商品等维度划分类目,并按类目要求开发者相关经营资质。
其中,客服提供的一链接地址显示:在“商家自营”大类下,玩具、鞋靴、箱包皮具、乐器、家用电器、工艺品、宠物食品/用品、3C数码等25个类目都未有任何的资质要求。
在对资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相关企业只需要在注册页面提交营业执照等信息。
↑客服称,“/”代表无需资质
记者注意到,微信开放平台负责人曾鸣曾公开表示,2021年,微信小程序日活突破4.5亿,日均使用次数同比增长32%。同时,小程序开发者已经突破300万。
据了解,2020年11月,微信小程序平台开通了交易投诉类向平台求助功能,协助用户解决小程序内的交易纠纷,用户可向微信平台发起投诉。
记者注意到,微信此前内测“小程序交易保障标”能力,这是对达到交易健康标准的优质小程序的一种认证,获得交易保障标的商家承诺保障用户交易资金不损失。
而对于微信小程序当前可能存在的监管漏洞,9月21日,记者向腾讯控股的相关负责人发去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得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