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连续多项金融新政出台,我国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力度空前——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全面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和支持力度;2月25日,中国银保监会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切实提高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这一系列新政体现的是,政府要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的决心。
当前,困扰我国科技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依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如何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进而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
今年两会期间,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多位金融机构、民营企业负责人求解融资难破解之道。
牵线搭桥,构建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平台
“2012年企业注册成立时,科技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5%,仅研发经费投入就需要数百万元,当时我们连办公用房都是租的。”回顾创业历程,成都卓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影科技)首席执行官陈逸骏说,作为一家从事电视IPTV研发的企业,该公司在创业初期固定资产无从谈起,财务报表也不乐观,获得商业贷款极其困难,最后是成都高新区的政策性贷款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而到去年,该企业的年利润已达数千万元,成长为满足全球超6亿人客厅观影需求的新经济企业。
为卓影科技融资“牵线搭桥”的,正是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下属国有独资公司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打造的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在债权融资上,对‘轻资产、高风险’的科技民企,银行一般不敢贷;在股权融资上,对‘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民企,风投一般不敢投。处在爬坡阶段的科技民企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去哪儿融资就成了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成都高投盈创动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悦说,其实所谓的融资难问题,首先是由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需求对接渠道不通畅,金融机构的产品往往不能与企业实现有效匹配。
对于融资难问题,成都华迈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华迈通信)财务总监杨雪梅也深有感触。这是一家提供从事远程视频管理解决方案的公司,自2004年成立至2010年,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实现滚动发展。
“有限的资金量限制了企业的市场扩张步伐,发展速度受到了制约。”杨雪梅说,直到2010年在扩大研发运营基础设施布局的过程中,企业在与政府金融服务机构广泛接触后,才推开了政策性金融扶持的“大门”。
“在了解到我们的核心技术、主要发力方向后,公司先后获得了‘成长贷’‘新创贷’等多种低成本政策性融资产品,企业转型升级速度进一步加快。”杨雪梅说,如今公司时常参加政策性融资产品的宣导会,以便及时掌握融资资讯。
在黄悦眼中,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就是要做沟通科技民企与融资机构的“桥梁”。
量体裁衣,打造差异化贷款产品
“经过项目审核,公司已于去年12月底获得‘壮大贷’的贷款产品支持。”今年两会前夕,位于成都的民营控股医药企业四川制药制剂有限公司财务经理姚家平说,企业通过一笔政策性贷款大幅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目前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品市场已拓展至全国各地,这笔‘壮大贷’将用于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姚家平说。
姚家平所说的“壮大贷”正是成都高新区政策性贷款产品中的一种。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推出“成长贷”“壮大贷”“新创贷”“期权贷”“园保贷”“股改贷”等多种差异化政策性贷款产品,以扶持企业发展。
“相对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经营风险也更高。”黄悦说,民企经营情况复杂,可能处于创业期、瓶颈期、转型期等多种阶段,产权来源多样、发展阶段多样,相应的融资需求也必然会不同。
“过去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商业贷款产品,往往没有根据科技民企发展特点来进行设计,一定程度造成了融资难的问题。”黄悦分析道,这就需要科技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命周期进行定制化产品设计。
黄悦举例说,“成长贷”就瞄准了初创期、成长期企业,单个企业贷款额度不超过500万元。“该产品的普惠性特征明显,区内众多初创型企业都处于‘爬坡上坎’阶段,以债权融资方式获得的融资额度一般控制在500万元以内,一旦融资额度增大,会加大企业的还款压力,因此这款产品成为不少初创型企业融资首选。仅2018年,“成长贷”单一产品放款金额就高达4.3亿元,服务企业数量达126家。”他说。
政府支持,降低民企融资信用要求
“其实,融资难、融资贵背后的核心问题就一个:贷款给企业后,企业怎么保证能还、不会成为坏账?”黄悦说,科技民企普遍存在信用不足的问题,银行或传统金融机构认可的信用方式就是抵押物或者担保物,担保公司还会要求企业拿土地或房产等作为抵押物。
如何给科技民企增信,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利用政府风险金,分担金融机构风险,进而使其降低对企业贷款的信用要求。”黄悦说,对中小企业最熟悉、最支持的,往往是地方政府,因此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利用政府增信。
去年在四川,由省经信委、省财政厅联合全省相关产业园区推出的“园保贷”产品设计同样基于上述逻辑。
去年9月,成都高新区和四川省财政分别出资3000万元搭建起风险资金池,直接促成银行对企业放款系数10倍放大。具体操作中,由省级财政和产业园区安排补偿金,园区企业缴纳互保金共同形成风险补偿资金池,合作银行按省级财政和产业园区补偿金总额的一定倍数放大后对园区企业提供融资,贷款发生损失后,由风险补偿资金池予以偿付。
仅4个月的时间,申请该产品的企业就达100余家,放款金额超1亿元。
除了政府、金融机构等官方层面,从科技民企自身层面来看,如何进一步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黄悦认为,首先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该企业若处在一个淘汰行业,甚至是政府限制行业,那么就算企业有再多融资需求,我们也很难帮助公司对接。”他说。
其次,企业需要设定真实合理的融资计划。“企业需求的资金要能够使企业在对接行业、产业上起到帮助,这就是合理有效的融资需求。”黄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