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6日 综合报道,继2024年年报披露净亏损29.77亿元后,大悦城控股(000031.SZ)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据最新财报及多方数据汇总,该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已连续三年陷入巨额亏损,累计净亏损额高达73.25亿元。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公司上市以来的亏损纪录,也使其成为近年来商业地产领域经营压力最突出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更引人关注的是,就在今年7月,大悦城启动对其港股上市子公司——大悦城地产(00207.HK)的私有化退市计划,并于11月27日正式生效。这场“断臂求生”式的资本重组,被业内视为其扭转困局的关键一步,但也暴露出其在销售去化、资产减值与债务管理等方面的深层挑战。
三年巨亏73亿:从“轻重并举”到全面承压
回顾亏损轨迹:
2022年:净亏损28.82亿元,受疫情冲击及地产调控双重打击;
2023年:亏损收窄至14.65亿元,市场一度期待复苏;
2024年:亏损骤然扩大至29.77亿元,同比恶化超103%。
大悦城在年报中将亏损主因归结为三方面:
房地产市场持续筑底,销售型业务结算规模与毛利率双降;
联营、合营项目投资收益锐减;
主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部分滞销或贬值项目进行财务出清。
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仅为21.76%,较2023年的26.47%大幅下滑近5个百分点;毛利额同比减少19.47亿元,降幅达20%。与此同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66.17亿元,同比下降37.82%,回款能力显著减弱。
私有化退市:整合资源还是收缩战线?
面对持续失血,大悦城于2025年7月宣布以约29.32亿港元回购大悦城地产剩余33.24%股份,将其私有化。交易完成后,母公司持股比例从64.18%提升至96.13%,实现几乎全资控股。
此举被官方解读为“优化治理结构、增强协同效应、化解同业竞争”。事实上,大悦城地产长期面临流动性枯竭、股价破净、融资功能丧失等困境——停牌前一年日均成交额不足300万港元,市净率仅0.24,市值严重低估。
私有化后,大悦城可将旗下32个大悦城、大悦汇等商业项目统一纳入报表体系,避免港股市场对短期业绩波动的过度反应,同时加速推进“投融建管退”闭环,例如通过发行REITs盘活存量资产。2024年,成都大悦城商业REIT的成功发行,已迈出关键一步。
扭亏曙光初现?2025上半年预盈1.2亿元
值得留意的是,在连续三年亏损之后,大悦城于2025年7月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8000万元至1.2亿元,同比扭亏为盈(上年同期亏损3.64亿元)。若最终兑现,这将是其自2021年以来首次录得正向利润。
分析认为,扭亏动力主要来自:
私有化带来的少数股东损益减少;
商业运营收入趋于稳定,部分核心项目出租率达95%以上;
资产处置与成本管控见效。
然而,业内人士提醒,一次性收益占比过高、销售型物业去化仍难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布局的部分项目,仍面临空置率高、租金下滑压力。
商业地产的十字路口:轻资产能否破局?
近年来,大悦城持续推进“轻重资产并举”战略,通过输出品牌与管理服务拓展轻资产项目。但实践表明,轻资产模式并非坦途。例如,昆明大悦城因合作到期、运营乏力,已于2024年更名为“好悦天地”,由新团队接管,暴露出选址误判、本地化运营不足等短板。
反观新开业项目,如厦门大悦城开业三日客流超50万人次,显示其在一二线核心城市仍具品牌号召力。未来,能否聚焦优质区位、强化“首店经济”与体验业态,将成为其商业板块能否真正造血的关键。
亏损不是终点,而是转型起点
73亿元的累计亏损,是地产深度调整期的一面镜子,映照出高杠杆扩张模式的脆弱性。对大悦城而言,私有化不是逃避,而是战略重构;扭亏不是终点,而是新生起点。
正如其内部人士所言:“过去我们追求规模,现在必须追求质量。”在行业从“开发时代”迈向“运营时代”的浪潮中,大悦城能否凭借其商业基因与央企背景,真正实现从“卖房子”到“运营空间价值”的蜕变,仍需时间检验。
但至少,它已开始行动——而行动,永远比等待更有希望。
继2024年年报披露净亏损29.77亿元后,大悦城控股(000031.SZ)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据最新财报及多方数据汇总,该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已连续三年陷入巨额亏损,累计净亏损额高达73.25亿...[详细]
爱马仕狗碗卖2万,卖的是百年品牌积淀、手工匠艺与社交货币;华为手表若要卖2万,必须卖的是颠覆性创新、极致体验与未来想象。消费者并不抗拒高价,只抗拒“不值”。当国产科技品牌不仅能做...[详细]
AI智能体的“破圈”之旅,始于用户体验的革新。一步领券、主动服务,AI让手机从工具进化为“伙伴”,实现了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历史性跨越。这背后,是终端厂商将大模型能力下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