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盐碱荒地,如今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天津市滨海新区,不仅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海上门户”、环渤海发展区域的“C位”明星,还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海陆双拼”区位优势的新通道和新支点。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坚持新发展理念,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开拓建设新局面,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具有滨海特色的“示范效应”。
产业提升 加快要素集聚
经过70年的发展,天津已成为高端产业集聚之城,汇聚了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7大优势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1个,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58.6%。正是借助天津整体的发展态势,滨海新区着眼实体经济,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布局,在打造世界级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等方面积极谋划,为创新驱动提供产业支撑。
瞄准智能科技产业,创新要素不断集聚。中国工程院创新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军民融合创新中心、中国核工业大学相继落户天津滨海新区;天河三号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原型机研制成功,国内安全等级最高的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等自主核心技术在区内实现产业化。
技术、人才要素加快集聚。目前,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已完成装修,预计8月份启动运营,北京IP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中关村科技租赁服务工作站、中关村科技融资担保服务工作站等科技服务平台相继落地;天津(滨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着力吸引海外人才、聚集高新技术项目,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
一汽大众华北生产基地、丰田新一线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天津渤化集团“两化”搬迁、中沙新材料园、周大福金融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以项目集聚带动要素集聚,实现新动能的快速集聚。
“开放包容”打造国际标准
开放包容是天津的又一大发展理念。天津拥有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新区等高水平功能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是中国特殊经济区域形态最齐全的城市之一。目前,在津外商投资企业达1.5万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95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49家。围绕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推出投资、贸易、金融、口岸通关、行政管理等300多项先试先行改革措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创新等多项经验和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在高水平港口经济建设方面,位于滨海新区内的天津港对标国际一流港口标准,深入开展口岸降费提效优化环境专项行动,实施“一站式阳光价格”“一次缴费、全港通行”,取消“二次集港”等一系列措施,大幅降低集装箱进出口合规成本,极大缩短通关时间。
此外,天津港还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天津港至阿拉山口、满洲里、二连浩特3条国际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入选国际产能合作区年度投资管理创新案例。可以看出,对外通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对内辐射广阔腹地的天津港,作为我国北方国际航运枢纽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天津滨海新区也正凭借创新的港口经济建设在提高区域竞争力以及对外开放水平方面更上一个台阶。
“协同发展”成为高频词
“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三地发展的高频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5年来,三地均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发展创新举措。随着协同步伐的不断加快,各地定位更加明确,人才、资金、产业互动频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始于一域、意在全局,天津滨海新区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是规划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发展成果的受益者。作为天津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天津滨海新区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棋局”,服务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工作,一批优质项目在新区落地,为推进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注入活力。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滨海新区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是作为京津冀产业转移的重点承接平台之一,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科技创新和研发转化等产业的转移,建设京津冀三地全面创新改革引领区、全球创新资源聚集高地和京津冀协同创新工场,以协同创新推动协同发展。
此外,中铝采购平台、中航资本等一批中央企业项目相继在滨海新区落地,与河北省唐山市、沧州市合作建设的协同发展示范产业园也陆续揭牌,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航空物流区等项目工程开工建设,区域内产业协作成果日益丰硕。
如今,面临国家新时期的改革创新发展机遇,天津市滨海新区正在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努力以全新开放的发展姿态和持续优化的发展路径迎接新一轮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