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抓住高端金属材料行业发展机遇,首钢集团将新材料产业作为重点培育产业,并规划旗下北京首钢吉泰安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钢吉泰安”)和北京北冶功能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冶公司”)于2025年底前在北交所上市,打造新材料产业上市平台。
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进入发展加速期。在产业规模方面,2023年1月份至9月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我国将积极培育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发力电热材料高端制造
自然光线下直径0.01毫米的“蚕丝钢”,几乎无法被人所感知。把二三十根这样的细丝捻在一起,则会得到一股合金丝,放在指间还没有一根手机充电线粗。
在首钢吉泰安的生产车间,以这些“纱线”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蚕丝钢”被织成一张如单人凉席大的金属织物,质地细软、密实。然后,像做衣服一样,操作工对每张“凉席”进行裁剪,制备成大到篮球、小到灯泡,不同规格的燃烧器火焰头制品。这些“蚕丝钢”不仅集轻、柔、细于一身,而且在1000余度高温下还能保持极强的韧性和抗氧化能力。
“蚕丝钢”是首钢吉泰安自主研发的高端电热合金产品,主要用于燃气锅炉行业;该产品还应用于环保汽车尾气净化领域,用于柴油车碳颗粒捕捉器的滤网上。由于“蚕丝钢”解决了国产燃烧器行业基础材料关键技术瓶颈难题,这种高性能铁铬铝纤维丝获得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
自20世纪60年代填补国内电热合金材料空白以来,首钢吉泰安一直以电热合金材料领域世界领军企业为标杆研发自有技术,开发和转化自有产品,目前在电热合金材料领域位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二。其创立的“钢花牌”已有60余年的悠久历史,“钢花牌”产品享誉国内外电热合金材料高端制造领域。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电热合金研发和生产的领军企业。
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光伏和芯片制造领域高端热处理材料的订单量快速上升,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首钢吉泰安有关负责人介绍,瞄准国际高端电热材料先进技术,公司加大创新研发投入,近年研发的用于光伏和芯片制造领域的高端电热材料完全替代了进口,为国家“双碳”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2023年,首钢吉泰安抓住了光伏、芯片行业对高端电热材料需求增长的大机遇,其自主研发生产的高端电热合金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公司2023年研发投入占比达6%以上,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计划超8%以上。
深耕特种金属材料
自1960年成立以来,北冶公司一直在高温合金、精密合金等特种金属材料细分领域深耕细作。
北冶公司有关负责人以精密合金研究领域举例称,公司瞄准国家重点工程、重大装备及重大基础科研设施国产化需求,解决关键部件“小型化、轻量化及快速响应”的“卡脖子”问题;攻克合金成分设计、优化等多项关键技术,建成国内唯一的高精度、大卷重千吨级带材生产线,形成了精密合金带材批量、稳定生产能力,发展成为国内最主要的精密合金生产厂,在产品种类、品质及技术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
该负责人介绍,公司开发的系列软磁合金及制品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唯一材料及制品生产厂商,产品已用于运载火箭、空间站、离子对撞机、量子通信装置、北斗导航氢原子钟、北方华创离子刻蚀机等关键控制零部件制造;开发的系列弹性合金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实现进口替代,应用于“嫦娥”等航天装备卷筒式伸杆机构等重要控制部件;开发的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用高端铁镍型膨胀合金完全替代了日本进口料,成为国际第二、国内唯一的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材料供应商。
针对特种金属材料多品种、多规格、小批量的行业特点,北冶公司摸索形成了科研、试制、生产共线的模式,解决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极大提升了科研工程化的投入产出比,在特种金属材料研发和生产方面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北冶公司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解决关键特种金属材料‘卡脖子’问题、实现进口替代为己任。”北冶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北京市“隐形冠军”企业,是我国重要的特种金属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推动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电力电子、汽车工业等行业的自主可控发展。
近年来,北冶公司坚持科技创新,践行科研工程化,聚焦高端金属功能材料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的研发生产,2023年销售收入、利润和研发投入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北冶公司上市后可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力,把公司打造成国内领先和世界一流的新材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