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创板上市遇挫两年多时间后,氢燃料电池制造商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塑能源”)于2月29日晚间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招股书显示,重塑能源此次融资将近六成募资近用于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发与扩产,18%的资金用于氢能设备研发及扩产,17%的资金用于海外市场业务扩展,剩余为运营资金。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2年已售重卡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总输出功率计,重塑能源位居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第一,市场份额为25.9%。但由于氢燃料电池目前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国内氢能产业链企业普遍处于重投入、常年亏损状态,重塑能源目前也尚未实现盈利。
3月1日,记者就公司未来是否考虑布局氢燃料电池以外的领域等问题联系重塑能源董秘,对方回复因目前处于静默期,按监管要求暂无法回应。
上市之路波折
公开资料显示,重塑能源成立于2015年,主要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氢燃料电池系统,以及氢能装备及相关零部件,并提供氢燃料电池工程开发服务。在此次赴港上市前,公司曾经历两次资本运作,均无果而终。
2019年7月份,重塑能源曾计划出售股份。根据大洋电机公告,为进一步提高公司氢燃料电池业务的技术实力,拟以2.62亿元收购重塑能源14.59%股权,净资产增值率高达633.09%。但在深交所下达两次问询函后,大洋机电于同年8月份宣布放弃收购。当时,大洋电机回复称,因重塑能源出于自身业务发展和保护其全体股东权益的考虑,无法将原材料价格、成本、费用、客户及往来的具体情况等予以公开披露,导致大洋电机回复无法满足相应的信息披露要求,最终决定终止交易。
此后,重塑能源便正式开启上市之路。2021年3月份,公司申报科创板上市,计划融资20.17亿元。在经受的两轮问询中,公司应收账款过高等问题被重点关注,随后,公司终止科创板上市。
重塑能源最新招股书则显示,2021年、2022年、2023年前9个月,公司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分别为12亿元、15亿元、16亿元,分别占同期公司资产的47.8%、36.7%、42.4%。
对此,重塑能源表示,这是由于燃料电池汽车行业补贴政策影响,行业整体回款时间较长,平均贸易应收款项周转期约1-2年;同时,由于公司部分下游客户为整车厂,其在汽车产业链中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会根据自身资金情况、供应商合作关系等因素调节安排付款,导致重塑能源的实际回款周期较长。
盈利能力待考
目前,港交所已有两家氢燃料电池企业上市——亿华通和国鸿氢能,与之相比,重塑能源尚未表现出明显的经营优势。
重塑能源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9个月,公司实现收入分别为约5.24亿元、6.05亿元、2.19亿元;同期,公司净利润分别为亏损约6.54亿元、亏损5.46亿元、亏损4.60亿元。截至2023年9月30日,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7.36亿元。
记者注意到,为支撑业务发展,重塑能源曾在2022年12月份进行了一轮融资,共引入了35家投资人,其中包括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一汽解放、宇通客车等。截至目前,重塑能源第一大股东为公司董事长林琦,持股14.55%;中石化资本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14.33%。
一年多后,重塑能源选择赴港上市再募资,公司在招股书中透露,其注意到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正处于从政策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向的窗口期,公司积极地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推动产品从中国示范城市群向非示范城市群的推广。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燃料电池汽车是目前主要驱动全球氢燃料电池销量增长因素,预计到2027年全球氢燃料电池市场将达到48754.2MW,期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72.5%。为此,重塑能源与国内外商用车制造商、汽车配件制造商和能源企业,如宇通客车、一汽解放、杭叉、正泰集团、日本丰田汽车、德国大陆集团和舍弗勒集团等均建立了业务关系。
按照重塑能源计划,公司预计募资后将燃料电池电堆的年产能扩大至约2万台,将膜电极的年产能扩大至600万片,并将双极板的增至约300万片。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记者表示:“现阶段氢燃料电池由于市场规模较小、运用场景较少,且跟一般的常规电池相比,成本较高,因此很难构成竞争力,短期内企业实现盈利比较困难。目前,氢燃料电池企业基本都在试点推广,往往收益来源于各项补贴。”
重塑能源能否凭借此次上市扩大市场规模实现盈利,仍有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