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企业报道>> 访谈>> 企业领袖>>正文内容

老厂长郭台铭退休,120万员工的鸿海“巨轮调头”

2019年06月24日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屏幕快照 2019-06-24 上午11.16.00

鸿海抑或富士康一直被认为是全球制造业最重要的一环,如今,老“厂长”辞任,继任者最大的任务就是带着鸿海向“工业互联网”转型,撕去“代工王者”的标签。

郭台铭正式选择了告别鸿海帝国。

“我今天用感恩的心站在这里,感谢过去40多年来支持我的客户、股东、同事、伙伴,如今我放下鸿海,舍不得,但我不后悔。”在6月21日台湾鸿海集团股东会后,郭台铭在告别感言中说道。

郭台铭接任者的这一悬念也在当天的股东会上揭晓——负责芯片业务的鸿海半导体次集团总经理刘扬伟当选为董事长。

董事长的职务由一人接替,但郭台铭在鸿海集团经营决策的权力却交由一个由9人组成的经营委员会共同承担,鸿海也从曾经的一人决策,变成了分权分立的模式。

尽管依然担任董事,但从名义上,郭台铭不再是自己创办了45年、在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24、2018年总营收约1.15万亿人民币的鸿海集团的董事长。

凭借鸿海集团的巨大成功,在2019年3月福布斯发布的富豪榜上,郭台铭也以63亿美元的身价排名第257位,位列台湾地区第一,再次成为台湾地区首富。

告别鸿海后,郭台铭将重新上路:他于今年4月宣布参选2020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国民党党内初选。从鸿海退位也是无奈之举。

所以,在郭台铭今日温情脉脉的离职感言中,也充满了为初选造势的味道:“我第一个20年,是为了钱、为了家人;第二个20年是为理想,我懂经济,和世界企业家交朋友;现在这个20年,我要转换跑道,不再为自己,而是为(中国台湾地区)人民。”

鸿海抑或富士康一直被认为是全球制造业最重要的一环,郭台铭则被称“全球最大工厂的厂长”,亨利·福特曾有名言“没有人能管理100万人”,而富士康帐下有120万员工。如今,老“厂长”辞任,继任者最大的任务就是带着鸿海向“工业互联网”转型,撕去“代工王者”的标签。

董事长与鸿海的转型

6月21日鸿海集团股东会刚一开始,郭台铭在致辞中就决定脱身,他表示今天因为有其他要事要请假,因此不会亲自主持股东会,等股东会结束后会回来发表感言。

对郭台铭而言,眼下参与的选战至关重要,即将退位的他不便回答关于公司经营的具体问题,更何况,眼下在鸿海集团以及富士康的处境并不十分乐观。

2016年6月时,面对股东时郭台铭曾信心满满地保证,“股价不到200元(新台币),绝不会退休”。但三年过后,期间虽有起伏,但在台交所上市的鸿海股价,在6月21日的收盘价仅为76.8元新台币,距离200元新台币的目标甚远。

有股东对鸿海的股价水平提出质疑,对此,鸿海副总裁兼FG次集团总经理、亚太电信董事长吕芳铭回应称“经营团队来看,我们是被低估,我们也是很委屈的”,“股价低估了,没有反映我们真正的价值”。

在过去多年间,鸿海和富士康都被认为是代工厂的代名词。郭台铭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尝试撕去这一标签,减少公司对苹果和其他智能手机等组装业务的依赖,带领鸿海向高科技全面转型。

2018年6月的股东会上,因为营收仅增长8%,未达到向股东承诺的10%,郭台铭就曾当众鞠躬致歉。不过他随即强调,对于鸿海未来的发展百分百有信心,鸿海已经开始向“工业互联网”转型,“未来5年对公司转型非常重要,保证5年内绝对不会退休”。

谁知,不到一年,郭台铭就变了卦。

不过,从新当选的董事候选人名单不难发现,鸿海仍在加速转型的路上:新董事长刘扬伟在鸿海内部主要负责芯片业务,5G、电动汽车(EV)以及工业物联网(IAI)等业务。

在展望未来面对的挑战时,刘扬伟阐释鸿海将会向云(云计算)、移(移动)、物(物联网)、大(大数据)、智(人工智能)、网(工业互联网),此外再加上机器人。

黑马与9人小组

刘扬伟一直被认为是新董事长人选的黑马。

刘扬伟曾在联电旗下联阳美国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也曾在美国南加州创业成立主机板公司,后来被鸿海收购,他还曾做过IC设计企业普诚科技的总经理,熟悉半导体领域。

2007年,刘扬伟加入鸿海担任郭台铭董事长特别助理;2016年,鸿海并购日本夏普后,刘扬伟担任日本夏普董事;2017年他开始领导鸿海新投入的半导体业务。

不过,相比较跟随郭台铭创业二三十年的卢松青、戴正吴、吕芳铭等人,刘扬伟的资历并不算很深。

2019年5月15日,联合早报援引消息人士透露,“由于刘扬伟在鸿海高层中层级相对较低,因此他获选为郭台铭接班人让鸿海内部许多人惊讶。”

知情人士同时对联合早报表示,即使刘扬伟接任董事长,对鸿海日常业务影响也有限,因为集团各子公司数年来维持独立营运。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棒之后,鸿海将由一个9人组成的经营委员会进行管理。

鸿海集团九人经营小组,从左至右为林忠正、林政辉、吕芳铭、卢松青、刘扬伟、李杰、黄秋莲、姜志雄、黄德才。来源:被访者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4月1日时,郭台铭曾宣布将“退而不休”,将权力下放给8个事业群的12位总经理,自己专心当好最后的决策者。

可谁知,不久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多人共治模式也爆发出问题,2009年郭台铭回归鸿海,一直奔波至今。

这次,郭台铭放出“即使无法当选(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也不会回归鸿海担任董事长”的狠话,真的不会再回来了吗?

从穷小子到台湾首富

“一开始,我从什么不懂的穷小子,学做工厂、学着开模具、学着管理,从工人开始一步步走过来,酸甜苦辣都经历过。真是舍不得,但是不得不交棒,半夜常常会想到以前的景象。”股东会开始前,郭台铭接受采访的视频中表达出自己的不舍。

生于1950年的郭台铭的经历堪称传奇。

1974年郭台铭拿着10万新台币,跟10位创业伙伴开创模具厂,从黑白电视的旋转钮制造起家。

郭台铭回忆,创业之初时每天上完夜班休息,就把电话本当枕头,没睡几个小时就要早起送货,抢先在竞争对手之前送达。创业40多年来,郭台铭每天至少工作16个小时。

1982年,郭台铭创办的公司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计算机线缆装配领域。1988年,郭台铭在深圳成立了广东深圳富士康精密组件厂,此后经过多年发展,成为著名的企业集团。

《人民文摘》曾写到一个故事,将郭台铭的铁腕管理描述得颇为有趣。

郭台铭是台湾地区第一个起用大量博士的企业家,可是这些博士一点都没被当成宝。某位曾跑过产业经济方面的资深记者描绘了郭台铭一次开会的情节。

开会前,郭台铭坐着,他面前只有一张椅子,二十几个博士全站着,由郭台铭一个个亲自发问,问到最后,他说:“嗯,张经理讲得最好,事前有准备,你请坐!”其余的人继续直挺挺地站着,直到开完会。

台湾媒体名人陈文茜曾描述郭台铭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好几十座立架,每座立架上都是精心绘制的图表,每当有事业群干部进来开会,他就往立架前一站,翻到特定图表,每幅图表上都有某位干部的签名,当场在郭台铭面前确认某位干部的承诺是否达成目标。

2005年,一本名为《虎与狐》的关于郭台铭的传记出版,作者用老虎与狐狸两种动物来形容郭台铭,“虎一般威震全球鸿海大军,狐一样灵敏迅捷改写市场新规则”。这被认为是对郭最为准确的定调。

2014年时就曾有人劝郭台铭参选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他随即反驳说“不要害我”。2016年乌镇互联网大会期间当被记者再度问起时,他直言让自己参选的声音是“胡说八道”。

不料,2019年4月17日,郭台铭正式宣布参选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

宣布参选前一日,郭台铭在社交媒体发表了一长段文字记录自己关于选举的想法,他在文末写道:“聪者-稍安勿躁觅梁栋。智者-三思谋定而后动。明者-和平运转带解冻。我现在正在思考我应该做聪者、还是智者、还是明者。”

郭台铭大事记

1950年10月8日,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北县板桥市,祖籍山西晋城;

1966年,进入中国台湾地区“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习,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

1971年,毕业进入当时中国台湾前三大船务公司复兴航运工作;

1974年,出资10万新台币,在中国台湾台北市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黑白电视机的旋钮;

1982年,公司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额1600万元;

1985年,成立鸿海美国分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台湾以外市场,创立FOXCONN(富士康)自有品牌;

1988年,在深圳成立广东深圳富士康精密组件厂,生产电脑周边接插件;

1991年,鸿海集团在台交所上市;

2000年,富士康开始代工苹果iMac计算机;

2001年,苹果iPod由富士康代工,获得市场好评;

2002年,鸿海集团营业收入突破3450亿元(台币),高居中国台湾民营制造业第一;

2007年,富士康生产第一代iPhone;

2008年,宣布将捐出个人9成约400多亿人民币财产用于公益;

2009年7月,在美国涉嫌38亿美元逃税被美国国税局控告,赔偿90万美元;

2019年4月17日,宣布参加2020年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国民党党内初选;

2019年6月21日,在鸿海集团股东会开场致词中表示,将淡出鸿海经营,日常营运将交由经营委员会9人小组,正式卸任鸿海董事长。

责任编辑:郑伊丹
相关推荐
旷视付英波:大模型与实体产业结合 多模态能力是关键

8月13日上午,由《中国企业家》主办的2023 (第二十三届) 中国企业未来之星年会在广州举行。旷视合伙人兼总裁付英波受邀出席“大模型重构商业范式”未来对话,作为人工智能企业代表与面壁智能...[详细]

毛霞云:线上商城如何赋能线下实体商超

业界专家人士认为,互联网线上零售商以全渠道模式来融合线上线下可以提高线上流量,用数字化方式帮助线下实体企业提升管理能力、打通流量,进行用户管理等,助力线下企业精细化管理。电商巨...[详细]

赛昉科技徐滔:抓住国产芯片“弯道超车”的关键时机

从流片成功,到定制开发,再到大规模量产,历经拾阶而上的过程,才是芯片产品成功的不二路径。赛昉也兑现了对高端及全场景应用领域的覆盖,先后携手新华三、紫光展锐、港华智慧能源等知名企...[详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