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1年,华为云在组织人事方面一直处于调整变化中。2021年1月27日新年伊始,华为任命消费者业务主将余承东为云与计算BG(Cloud & AI)总裁、兼任该BG(军团)行政管理团队主任。
时隔不到3个月,4月2日华为组织架构变更,撤销了四大事业部之一的Cloud & AI BG,将之一分为二。该BG原有Cloud BU、计算产品线(服务器等)、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三大项,后两项业务与硬件有关,被划归到网络产品与解决方案部门,并更名为ICT产品解决方案。Cloud BU不变,直接向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汇报,原消费者云业务负责人张平安为Cloud BU总裁。4月9日华为又进行了云业务的人事调整,任命徐直军为华为云董事长,余承东为CEO,同时新增两个副主任,彭中阳和陶景文,分别负责企业业务和流程IT。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4月12日全球分析师大会上提到,最近对云与计算BG的组织和干部进行的调整,是因为我们认为云的核心是软件,希望以此强化软件方面的组织,使得它和硬件解耦。他说,华为云不同于其他业务,一直是一个端到端独立运作的BU(业务单元)。我们成立华为云之初,是希望把服务器、存储跟华为云协同运作,但是协同的时候发现有一些问题,反而消耗了云团队的精力。我们强化华为云BU的定位,强化在软件投资的举措,希望云BU更加独立,结合产业规律,放开手进行发展,提升软件服务在整个华为业务的收入占比。
徐直军还直言,华为对从美国实体清单摘出来不报任何幻想,华为将长期在实体清单里工作、生活。业内专家认为,基于美国制裁长期存在的判断,华为做出了发力云业务、向软件产业倾斜的应对。
华为云的组织、人事变动,不仅说明了华为对云业务的重视,也体现了华为因受制裁而被迫对其进行战略调整。
1
严酷的美国制裁
面对美国最严禁令,2020年华为挨过了实实在在的凛冬。2020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进一步修改了对华为出口管制的规定,限制华为使用美国技术和软件在海外设计和制造半导体。8月17日,美国政府在实体清单上新增加了38家华为子公司,扩充后共有152家华为关联公司受限。美国不断升级的禁令彻底断绝了华为从商业渠道获得芯片的可能性。9月15日之后,华为全面“断芯”。
对于华为这家以硬件为主的科技企业,没有芯片就没有产品,美国为什么要如此毁灭性打击华为呢?华为旗下的海思半导体,经过多年的投入与发展,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集成电路IC设计公司。根据IC Insights报告,2020年一季度海思首次跻身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公司。除手机处理器麒麟系列外,华为AI芯片昇腾系列、服务器处理器鲲鹏系列、基站芯片天罡系列、基带芯片巴龙系列、网络芯片凌霄系列等均发展迅猛并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华为在芯片上的设计能力已直逼世界先进水平。
可是美国又怎么能完全切断华为的芯片供应呢?芯片从无到有,会经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在技术水平高的前两个环节,中国均受制于美国。在设计方面,虽然华为海思能够完成高端芯片的自主设计,但设计过程所需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却是被美国三家巨头公司Cadence、Synopsys和Mentor Graphics所垄断。在制造方面,华为海思设计的高端5纳米芯片只有荷兰ASML公司的光刻机可以满足要求,而这家公司有着深厚的美国资本与技术背景。其他可用的光刻机企业也都受美国禁令的钳制。除此之外,芯片制造的基础材料也来自于美国AMAT、LAM公司。
华为消费者业务负责人余承东表示,华为在芯片设计领域开拓了十几年,从严重落后、到有点落后、到赶上来、再到领先,研发投入巨大,过程也很艰难。但是在芯片制造这样的重资产领域,华为并没有参与,9月15日后,旗舰芯片无法生产了,这是我们非常大的损失。这无疑是华为的至暗时刻。在消费者业务上,2020年11月被迫剥离荣耀,四季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下滑了42.4%。在运营商业务上,5G全球部署严重受阻。
业内人士分析,11月美国大选后,对华为的禁令可能会有所松动,毕竟华为庞大的体量一旦停摆,对美国半导体行业将形成打击。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和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相继发布声明希望禁令延期执行,并强调禁令对美国半导体产业的损害,对半导体供应链的破坏。然而,美国制裁并没有因为拜登当选而出现转机,华为将面对一场持久战。徐直军称,华为芯片库存满足2B客户需求没问题,但也不能很长时间,因此华为需要聚焦区域市场,聚焦客户,争取活得更长一点。
不可避免的,华为云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华为云2017年成立,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发展,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在2019年提出了软硬件协同,以鲲鹏和昇腾为基础,打造“一云两翼双引擎”的计算产业布局。业内认为,在云基础设施市场相对成熟的现阶段,华为云最有可能通过专用芯片实现差异化。
实际上,华为云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华为年报称,2020年华为云营收增长高达168%,是全球增速最快的云。研究机构Canalys报告显示,在中国公有云市场上,华为云份额进一步提升,2020年位居第二,仅次于阿里云。
在史上最严厉美国禁令或将长期存在的压力下,华为只能被迫调整云业务,增派精兵强将,视云业务为突破点,果断发展软件服务。
2
激烈的市场竞争
华为云近期的频繁调整,还与云市场规模、竞争环境、客户需求有关。
据咨询机构IDC报告,新冠疫情加速了全球以云为中心的IT转换,预计到2024年,全球整体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1万亿美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与应用白皮书》显示,2023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其中政府与企业的上云率将超过60%,全栈自主可控计算平台将成为政府和大型企业的主流IT基础设施。
促使中国云计算加速发展的因素,包括国家战略。受疫情影响,2020年国家提出了新基建。今年3月出炉的“十四五”规划和纲要将“加快数字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作为独立篇章,描绘了未来五年数字中国建设的新蓝图,云计算位列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首。
疫情之下,新基建拉动了工业领域云计算快速发展。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工业云市场跟踪》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工业云市场整体规模达16亿美元,同比增长31.8%,其中公有云基础设施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增速接近50%,线上协作、交互模式的全面渗透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动力。
在工业云基础设施市场,华为云排名第二,不及阿里云,却优于腾讯云。面对工业云市场的蓬勃发展,各大厂纷纷在不同方向上发力。阿里巴巴发布工业大脑3.0,聚合了阿里云完整的数据、AI、中间件等能力,具备从底层到PaaS能力的全面输出能力。华为云继续围绕工业智能体、ROMA、大数据等核心产品或解决方案拓展市场,并在钢铁、石油、电力等多个行业取得重要进展。浪潮发布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2.0,加之云洲质量码平台、云洲云ERP解决方案,差异化满足工业智能化发展的需求。
除了技术、业务上的竞争,竞争对手的资金投入也持续加码。2020年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内投入2000亿攻坚核心技术,腾讯则计划未来5年投入5000亿元布局新基建。相比之下,身处制裁中的华为则显得捉襟见肘。华为2020年年报显示,当期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只有352亿,比2019年的914亿减少61%。由于紧急的大规模储备,仅今年一季度,华为已两度发行中期票据,合计融资80亿元。任正非此前也强调,华为云不可能简单采取阿里、亚马逊等一样的道路,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它们有用不完的美国股市的钱。我们如何发展,要找出一条路来,而不是简单模仿。
随着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普遍共识,后疫情时代,客户需求正逐步向着广度、深度延伸。未来企业客户将不再仅仅满足于使用基础设施层服务(IaaS)完成资源云化,还期望通过应用软件层服务(SaaS)实现企业管理和业务系统的全面云化。基于云原生技术进一步成熟和落地,客户可将应用快速构建和部署到与硬件解耦的平台上,使资源可调度粒度越来越细、管理越来越方便、效能越来越高。
面对行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客户需求的不断升级,各云大厂近期动作频频。今年刚刚宣布盈利的阿里云传出正在考虑独立运营,并表示内部或将迎来一轮架构调整。腾讯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首个数据中心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全球云计算的头部玩家亚马逊云AWS宣布了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并计划加大投入。随着云计算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快速发展壮大自身业务、加快推进云业务独立运营、拓宽融资渠道或将是可行的方向。
3
华为云直面冲击
回顾2020年,在受到国内外各种环境变化的冲击时,华为云宣称,优势挡不住趋势,技术创新才是主旋律,表现出了从容面对、坚定发展的积极态度。实际上,因突发疫情大大激发了各行各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华为最艰难的2020年,却是华为云发展的大好时机。
2020年5月,华为云宣布Stack系列新品正式上线。Stack是位于客户本地数据中心的云基础设施,为政企客户提供在云上和本地部署体验一致的云服务。华为云Stack的此次升级,在协同、统一、系列化、安全四大方面打造了差异化优势。同时,华为云还发布了Markeplace混合云伙伴计划。这一举措可以为政企客户提供更好的混合云部署方案,兼顾公有云的快速创新能力和私有云的可管可控,匹配政企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助力客户的智能升级。
在2020年7月的TechWave技术峰会上,华为云重磅发布了七个新产品,并基于新品推介了“1+3+4”的技术架构,即一个基于擎天架构的云基础设施底座,三个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服务(应用使能ROMA、数据使能DAYU、AI使能ModelArts),四个面向行业场景化的联接点(联接应用的ROMA、联接开发者的DevCloud、联接万物的IoT、联接组织的华为云会议等)。时任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称,华为云通过技术创新,践行技术普惠,打造智能世界的黑土地,使能千行百业消除数字的鸿沟,让每个人感受到技术的温度。
华为云不仅不断开发新产品,还在业内首次提出了云原生2.0概念,即将企业业务从线下搬迁、运行在云上的“ON Cloud”模式向业务生于云、长于云的“IN Cloud”转变。华为云CTO张宇昕强调,新云原生企业既需要把生于云的AI、大数据、边缘计算、视频等新生能力用于企业,也需要继承和发展既有能力,并与新生能力立而不破、有机协同。云原生2.0,让每一个企业都能成为新云原生企业。
华为云发布了“云原生2.0全景图”(如下图所示),并明确表示将打造以容器为核心的统一计算、以应用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实现资源高效、应用敏捷、业务智能、安全可信,为新云原生企业的智能升级赋能。所有这些云服务和产品都兼顾了传统IT与云原生的方式,满足企业从传统IT向云原生的过渡。张宇昕进一步说,华为云的云原生可以从“一纵一横”视野来看,“一纵”指的是全栈的技术优化,即把云原生的技术拓展到全栈的软硬件协同。“一横”则是支持各种企业、各种新业态的发展需求,提供公有云、混合云、边缘云的统一架构,实现端、边、网、云一致相同的全场景、云原生的能力。
云原生2.0全景图
2020年华为云举办了12场技术峰会和技术专题日,发布了20+黑科技新品,联合政企客户、科研机构及学术界嘉宾等共同分享了各种基于创新技术的行业实践。
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中指出,在打造云平台、建设云生态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建立客户喜欢的“黑土地”,如何让伙伴生态生机勃勃,如何保证软件能扎到根,避免被切断的风险。他认为,将来所有应用都会长在云土地上,但现在还不是,如何建成“黑土地”是我们努力的任务,应一步一步来。
愿华为云在砥砺前行中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毕竟“无限风光在险峰”。
人工智能大模型搅动算力江湖,GPU算力一卡难求,传统算力“无人问津”。这种趋势也体现在上游芯片厂商的报表中。2023年上半年,澜起科技津逮服务器平台产品线营收萎缩到仅0.14亿元,令公司营...[详细]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分析称,Micro OLED将成为现阶段主流技术,但该技术目前仍受制于生产成本高、价格昂贵等。而Micro LED技术在对比度、反应性、寿命、省电等方面表现均优于Micro OL...[详细]
“随着科技企业在技术领域持续加大研发力度,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国内企业主动向苹果等大型公司发起维权,也是国内企业以法律维护自身知识产权的一次有力尝试。”信息消费联盟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