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二十一届年会于6月8日-10日举行。会议期间,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接受了新浪财经在内的媒体采访,谈到了全球化、芯片、智能家居等行业话题。
今年,手机、家电等行业的缺芯问题引发广泛关注。他认为,这种状况或将持续9-12个月,随着支持政策的出台和过去两年投资产生的产能,这种供求不平衡的状况会逐步得到解决。
另外,近年来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封锁,也让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李东生表示,封锁背后,是国内芯片产业在技术积累、装备、工艺等方面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不过他强调,美国的封锁也将促成中国加大在这些薄弱环节的投入,从而加快国内芯片的发展。
全球化要与本土化相结合
李东生在论坛上的演讲中表示,中国企业要敢于走出去。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已在全球范围建立起比较优势,产业规模达到世界第一,国内市场无法消化全部产能,因此必须输出优势产业,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利益;另外,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存续经营,必须成为全球化的品牌,尤其是消费电子的终端企业,这就倒逼企业必须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以电视为例,2020年TCL品牌电视销量近2393万台,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10.7%,位居全球前三。而据GFK和NPD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TCL电视销售量在全球19个国家及地区位列前五。
李东生同时强调,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将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TCL的经验是从早期的出口产品转变为全球供应链。
他介绍,目前TCL在海外拥有八个产业基地,而在印度的第九个基地也即将建成。通过本地产业链,在规避关税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也为本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李东生提到,TCL已经确立“全球领先“战略,以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海外市场和供应链布局。未来3年,力争达成海外业务超千亿营收,实现全球化的新突破。
缺芯将持续9-12个月
今年以来,缺芯成为手机、家电甚至汽车等行业的心病。不少企业因为芯片供应问题削减产量。
李东生坦言,TCL的业务也受到了缺芯的一定影响。首先是显示的驱动芯片和相关的处理芯片缺货,面板虽然生产了出来,但要做成模组就会受到限制;其次是智能手机业务,也面临着芯片供应紧张。
在他看来,芯片短缺背后,一是需求侧增长很快,比如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二是产能侧,芯片产业新增投资形成产能也需要一定的周期。
他认为,芯片短缺的状况将持续9-12个月,新增投资在未来2-3年会形成比较大的产能增量;同时中国政府也在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会逐步得到解决。
国内芯片产业还面临着另外一个严峻问题,那就是美国的技术封锁。
李东生表示,国内芯片产业在技术积累、装备、工艺等方面与美国还有差距,并且这种差距不是拥有资金就可以弥补,还需要时间来追赶。不过在美国的封锁之下,国内企业也将加大在薄弱环节的投入,进而加快国内芯片产业的发展。
“不要有太乐观的期待,至少要3-5年的过程。“他说,同时芯片产业一定是全球化分工,未来国内芯片产业的发展还是要抱有开放、合作共赢的心态。
实际上,TCL也在芯片产业进行了布局,其已投资10亿元建立了TCL半导体控股平台,加强芯片设计能力。在李东生看来,TCL作为终端厂商,同时具备芯片设计能力,在开发产品时就会如虎添翼。不过他表示,目前这个阶段,TCL暂时不会考虑投资大规模的经营制造产品。
智能家居需要统一标准 不会考虑造车
重组之后,目前TCL已经形成了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半导体光伏这三大产业群。
在智能终端业务方面,李东生表示,TCL将重点推进AI x IoT战略,提高智能技术水平,开发更多交互式的终端。
智能家居是IoT的重要场景之一。不过由于各大厂商各自为政,智能家居标准不一,用户体验也不够好。李东生认为,这是中国乃至全球的产业痛点,智能家居行业要形成统一的接入标准。TCL也在努力推进,同时在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等的协调之下,未来两三年智能家居有望在应用和技术方面迎来突破。
另外,今年造车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包括小米、华为、OPPO在内的手机厂商都不同程度的涉足了造车行业,甚至滴滴、360等互联网企业也野心勃勃。
李东生表示,TCL将聚焦三个核心产业,做大做强,不会考虑自己造车。但TCL会做与智能汽车相关的产业,比如车载显示等,进而抓住这个新兴产业的机会。
人工智能大模型搅动算力江湖,GPU算力一卡难求,传统算力“无人问津”。这种趋势也体现在上游芯片厂商的报表中。2023年上半年,澜起科技津逮服务器平台产品线营收萎缩到仅0.14亿元,令公司营...[详细]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分析称,Micro OLED将成为现阶段主流技术,但该技术目前仍受制于生产成本高、价格昂贵等。而Micro LED技术在对比度、反应性、寿命、省电等方面表现均优于Micro OL...[详细]
“随着科技企业在技术领域持续加大研发力度,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国内企业主动向苹果等大型公司发起维权,也是国内企业以法律维护自身知识产权的一次有力尝试。”信息消费联盟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