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锂离子电池四大关键材料之一,负极材料在过去一年面临着国内高价库存消纳较慢的挑战。截至4月14日晚,A股上市负极材料企业中,璞泰来已披露2023年年报,另外,杉杉股份、贝特瑞等也披露了2023年业绩预告或快报。企业在公告中均提及,受终端需求增速放缓、行业供求关系阶段性失衡等多因素影响,2023年负极行业产品价格显著下滑,从而导致在业绩端承压。
随着2023年国内负极材料产能逐步出清以及上游原材料、石墨化加工价格止跌企稳,行业观察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降本增效将成包括负极材料在内的锂电产业链企业持续不断努力的方向,预计企业采取的一体化、产业融合等措施将在2024年逐步显现成效。
产品量增价跌
盈利空间收窄
据行业研究机构鑫椤资讯统计,2023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176.21万吨,同比增加20%。与此同时,负极材料价格2023年持续下探,全年跌幅超过20%。部分国内负极材料上市企业产品销量创新高,盈利能力却受挫,甚至有企业在此前接受机构调研时也透露,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压缩至成本线附近。
4月13日,负极材料龙头璞泰来披露的年报显示,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53.40亿元,同比微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12亿元。公司表示,其各业务版块销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但受整个行业激烈竞争和去库存的影响,盈利能力有所下滑。负极产品毛利率收窄,面临阶段性的经营压力。
另一家头部负极材料企业在披露业绩预告时也表示,从市场份额和产销量来看,2023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都创下新高,其中负极材料业务出货量超过行业出货量增速。但从业绩来看,叠加其他业务影响,该企业预计2023年实现净利润下滑过半。
上海钢联新能源事业部负极材料分析师常柯向记者表示,从近五年的负极原料及材料价格趋势分析情况来看,负极材料40%的价格调整与原料价格相关,例如2021年10月份石墨化加工供应紧张,价格上涨,负极材料价格跟进。而2023年年底至2024年3月,负极材料价格始终徘徊在成本红线附近。
国内负极材料盈利空间收窄甚至影响着部分企业投入产能进度。璞泰来在年报中介绍,2023年,公司仍在推进四川年产28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建设,其中一期10万吨产能受配套电路建设、自身库存消纳及新型生产工艺设备论证等影响,进度有所延缓,预计于2024年逐步建成投产;二期10万吨产能将稳步推进,计划于2024年下半年完成施工建设;三期年产8万吨产能预计于2025年逐步建成投产。
探索长期降本增效路径
从行业整体增长空间来看,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统计,尽管产能结构性过剩、行业进入洗牌期,但负极材料市场仍具增长空间,预计2030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有望达到580万吨。为进一步挖掘潜在市场,现阶段,国内负极材料企业不断在探索长期发展路径。
近期,国内头部新能源车企开始给负极厂商的超低价订单涨价,以及部分负极材料厂商拒绝低价订单以保证盈利,引发市场关注。
鑫椤资讯分析师程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23年四季度开始到今年2月份,整个行业一直处于去库存阶段。近期部分负极材料定价订单价格有所修复,但这种修复并不是供需变化引起的价格波动,而是短期需求刺激以及厂商补库带动,3月份厂商产量环比增长接近50%。并且这种产量的大幅提升基本上集中在头部负极材料厂商,中小型厂商其实并不明显。但在程玲看来,目前负极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动力仍然不足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供给侧过剩。
常柯认为,“内卷”之下,降本增效是锂电产业链持续不断努力的方向。未来,负极材料企业将继续围绕“低成本、高性能、连续化、一体化、产业融合、新工艺”,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目前,璞泰来已通过技术创新、工艺优化、产品系列化等多种方式进行降本增效。公司在建的四川紫宸工厂定位于下一代先进产能和标杆工厂,将更加契合高性价比负极材料的生产适配。
“2023年末公司负极高价库存整体消纳完毕,负极材料生产降本增效措施在2024年将逐步显现成效,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盈利环比2023年第四季度已明显改善,负极产品盈利有望不断得到修复。”公司最新披露的2024年一季度报告中称。
作为锂离子电池四大关键材料之一,负极材料在过去一年面临着国内高价库存消纳较慢的挑战。截至4月14日晚,A股上市负极材料企业中,璞泰来已披露2023年年报,另外,杉杉股份、贝特瑞等也披露...[详细]
4月13日,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正式开幕。本届消博会吸引了众多全球头部品牌和国内外客商,有全球71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00个品牌参展,预计各类采购商和专业观众超过5.5万人。华...[详细]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显示,为提升业务发展市场竞争力,畅通年金基金资金渠道,逐步实现股权投资业务专业化归口管理,太平资本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拟增加注册资本人民币30000万元。本次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