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医疗独角兽要IPO了。
近日,中国互联网医疗及用药管理领域独角兽企业北京圆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圆心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书。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圆心科技的营收复合年增速高达110.5%,但三年亏损累计超6亿,2021年前8个月累计亏损就达4.62亿元。在此背景下,圆心科技冲击IPO胜算几何?
为此,记者向圆心科技发送采访函,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回复。而一位不具名的医疗投资人士则对本报记者表示:“近两年,随着疫情的爆发,线上医疗的优越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成为融资、上市的热门领域,互联网医疗领域在彼时获得资本加持,得以快速发展。但伴随时间推移,互联网医疗都披上了卖药求生的单一盈利模式,这样一来资本热情减弱。对于一个高速发展、亟需需求资本支持的企业,上市便成为聚拢资本的有力方式。”
前8个月亏损达4.62亿元
10月15日,圆心科技递交招股书,向港交所申请主板上市。高盛和中信里昂证券为其联席保荐人。据了解,圆心科技创立于2015年,是一家互联网医疗企业,主营业务包括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供给端赋能服务及创新医疗健康服务三方面。
通过设立圆心药房,圆心科技构建了高效的供应链系统,方便患者在院外获取处方药,同时通过妙手医生App、赋能供给端等方式为患者提供线上问诊、患者管理、电子处方等医疗健康服务。在服务后端,圆心惠保通过对患者治疗和用药数据的解析,与保险公司推出更精准、更优质的保险保障,为患者解决支付问题的同时,更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医疗和药品服务。
因此圆心科技实现了打通线上线下)、院中和院外,以及医药险一体,完成全病程管理服务。虽然圆心科技第一批进入“互联网+医疗”赛道,又较早实现医药险业务闭环,但在营收方面却如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一样,差强人意。
招股书披露,圆心科技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营收分别是人民币8.19亿、23.52亿及36.29亿元。营收数据快速膨胀的同时,亏损额也在增加。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净亏损分别达到了人民币1.18亿、2亿及3.63亿,三年累计亏损超6.81亿元。2021年前8个月,圆心科技亏损4.62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77亿元。
而另一方面,招股书显示,创新保险业务圆心惠保毛利率下滑到47.8%。
数据显示,圆心科技创新医疗健康服务的收入由2020年前8个月的4660万元,到2021年前8个月的1.426亿元,增加了205.9%,在全部业务收入中的占比已得到了3.9%。毛利率来看,2018年,创新医疗健康服务的毛利率可达到91.5%。不过,此后的两年中,毛利率则呈现下降趋势,2019年和2020年分别降至76.4%和72.1%,今年前8个月更是降至47.8%。
据悉,圆心惠保涉及四类保险产品,即新特药赔付的创新保险产品、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带病险及药品福利保险。截至2021年8月末,圆心科技约为70家保险公司及7家再保险公司提供服务,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40余款新特药保险产品、协助在60余个城市中推出普惠型商业保险,并在自营平台中分销14项健康保险产品。
在此背景下,圆心科技开始不断融资。天眼查显示,2015年成立以来,圆心科技已完成8轮融资,今年2月9日融资30亿元,8月3日再融资15亿元。具体投资方包括腾讯、红杉资本、启明创投、易方达、ABI资本、中银国际、渶策资本、中信证券、鲲翎资本、未来启创等知名机构。其中,腾讯和红杉资本在A轮、C轮及E轮一直参投,启明创投、奥博资本等也参与了多轮融资。
依托卖药盈利
那么,圆心科技本身投资价值有多少空间存量?自成立以来因何吸引资本不断驻足?
这需要从圆心科技的盈利分析。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圆心科技的营收分别为8.19亿元、23.52亿元和36.30亿元(人民币,下同)。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前8个月,圆心科技的营收为36.12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19.33亿元增加86.9%,并已几乎与2020年全年营收持平。
看似亮眼的成绩之下,为何圆心科技依然难改亏损?事实上,圆心科技存在盈利模式单一的弊病。
圆心科技创始人何涛,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创立圆心科技前,曾多年担任健一网CEO。健一网是央企华润集团打造的医药流通平台,网下有华源大药房连锁店。圆心科技在成立之初,便在何涛带领下重操卖药旧业,瞄准医院处方药外流带来的隐形市场。2016年,秉持“离处方最近的距离”的理念,圆心科技从设立“院边店”开始进行业务布局,建立起广泛的药房网络。截至2021年8月底,圆心科技旗下的251家药房覆盖全国30个省份、91个城市。
此后,圆心科技才在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浪潮下,建立妙手医生平台,逐步发展线上问诊业务,开启互联网医患连接新方式。2017年妙手医生成为首批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的互联网医院服务商。公开信息显示,妙手医生现合作的医生已超过25万名,平台日均访问量更是达到700万次。
时至今日,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于2020年按收益计,圆心科技是我国第一大专注于处方药的综合医疗交付平台。
招股书披露,院外综合患者服务的营收在圆心科技总业务收入中占比超过95%,为其支柱业务。具体来看,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该项业务收入为8.08亿元、23.03亿元和35.37亿元,所占比例分别是98.8%、97.9%、97.5%。2021年前8个月,院外综合患者服务的占比也保持在了95.8%。
整体来看,圆心科技依靠处方药外流起家,目前营收主要靠“卖药”支撑,但这一业务在带来高营收占据销售成本的99%以上,导致了整体销售成本过高,从而拉低了公司的整体毛利率。作为对比,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的收入同样主要来自于“卖药”,但两者均在2021年上半年实现盈利。
同时,阿里、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的入局,也对圆心科技业务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圆心科技开始构建医、药、保、健的生态闭环,打造从“医”到“药”、从“消费”到“支付”、从“治已病”到“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但其与阿里健康、平安健康的“3P”理论(3P是指Patient、Provider、Payer),在模式上大同小异,缺乏本质差别。因而圆心科技还面临在模式上推进的压力。
即便如此,互联网医疗依然是新时代科技加持下的一片蓝海。鉴于中国数字大健康市场的转型特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数字大健康市场规模仅850亿元,预计2020年扩张至3140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增至5970亿元。2019年中国大健康市场的数字化比重比例占中国医疗健康支出总额3.3%,预计2020年及2022年分别提升至4.3%和6.8%。受扩大处方药外流、慢性病市场广阔、医疗健康支付体系日益完善的利好,中国数字大健康市场前景光明。
现如今,互联网医疗赛道的巨头格局依旧未定,未来究竟如何,记者将持续关注。
人工智能大模型搅动算力江湖,GPU算力一卡难求,传统算力“无人问津”。这种趋势也体现在上游芯片厂商的报表中。2023年上半年,澜起科技津逮服务器平台产品线营收萎缩到仅0.14亿元,令公司营...[详细]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分析称,Micro OLED将成为现阶段主流技术,但该技术目前仍受制于生产成本高、价格昂贵等。而Micro LED技术在对比度、反应性、寿命、省电等方面表现均优于Micro OL...[详细]
“随着科技企业在技术领域持续加大研发力度,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国内企业主动向苹果等大型公司发起维权,也是国内企业以法律维护自身知识产权的一次有力尝试。”信息消费联盟理...[详细]